繁体   简体  

下一代會怎樣了?——聖經無誤觀點的發展 

張逸萍譯自,Shawn Nelson–A VOICE FROM THE NEW GENERATION–

INERRANCY: WHAT’S AT STAKE FOR THE NEXT GENERATION?http://defendinginerrancy.com/inerrancy-next-generation/Copyright © 2014

 

 

 

歷來的攻擊

 

聖經被人攻擊了好幾百年,現在又有新的鬥爭,似乎相當平常。可是,近來,有一場關於聖經的新鬥爭,值得我們吶喊。這場新的戰事,有一點不尋常,不是因為它從基督教圈子開始(很多鬥爭都從教會裏開始),卻是關於教會領袖們怎樣迅速地跳槽,加入它的陣營,沒有太多反抗!那位本應保護我們的大元帥在小規模戰鬥還沒有開始之前,就甘心情願地將軍隊交出,給了敵人!

 

我講的這個最近的戰鬥,開始於一位神學院教授,黎康納Mike Licona)博士。他在2010年寫了一本書,書名為《耶穌復活》(The Resurrection of Jesus: A New Historiographical Approach)。在書中,他提出,馬太福音二十七章51-53 講的已睡聖徒起來的記載,可能是啟示性影像、傳說或者傳奇。(參﹕頁548, 552)【譯按,請參﹕Norman L. Geisler在「The Early Fathers and the Resurrection of the Saints in Mathew 27:51-54」(http://defendinginerrancy.com/early-fathers-resurrection-saints/)的解釋】

 

正如我們能預期的,有一些著名的福音派學者反攻,尤其是賈思樂Norman Geisler黎康納寫了一封公開信,指責他違反聖經無誤。1 黎康納離開了他在美南浸信會和南部福音派神學院(Southern Evangelical Seminary)宣教董事會的工作。但是接著之後的事情相當令人擔憂

 

令人難以置信,很多著名福音派學者開始支持黎康納丹佛神學院(Denver Seminary)的博朗Craig Blomberg);塔播神學院(Talbot School of Theology)的基格(William Lane Craig);自由大學(Liberty University)的哈伯爾尼(Gary Habermas);達拉斯神學Dallas Theological Seminary)的華尼斯(Daniel B. Wallace);塔播神學院的摩根(J. P. Moreland);自由大學的啤克(W. David Beck);南方浸信會神學院(Southern Baptist Theological Seminary)的陳兆魯(James Chancellor);東南浸信會神學院(Southeastern Baptist Theological Seminary)的雅溫(Jeremy A. Evans);阿斯伯利神學Asbury Theological Seminary)的堅挪(Craig S. Keener);惠頓大學(Wheaton College)的毛德迦(Douglas J. Moo);的湯馬斯(Heath A. Thomas);紐奧浸信會神學院New Orleans Baptist Theological Seminary)的華仁(William Warren);還有福音派歷史家山內(Edwin M. Yamauchi), 全部表示支持黎康納簽名寫公開信給賈思樂。2

 

他們清楚地表示,明白黎康納在聖徒復活記載的立場﹕「他建議,這個報導可能指一個文學/歷史事件,以部分啟示性的話或一個啟示性象征,形容一件真實的事件。」此外,「我們堅定地同意,這是符合聖經無誤的,儘管似乎相反。」3 換言之,他們完全滿意於這記載有可能不是歷史事實,甚至可能是「啟示性的象征」。

 

還有更令人擔心的是,美國有一些很好的福音派學校的教授, 他們的責任是訓練今天和下一代的牧師,對這節經文是否事實,他們覺得無所謂。 有說﹕「有什麼問題嘛!為什麼這是一個大問題?」

 

 

有三個『IN

 

有人說,一張桌子必須至少有三隻腳,才站得穩。少了一隻,桌子就會倒塌。同樣地,基督教信仰的權威也有三隻腳。這三隻腳就是聖經的默示(inspiration)、無謬(infallibility)、無誤(inerrancy)。這三個『IN』互相,但對於聖經的了解,每一個『IN』的表達稍有不同。每一個觀念都很重要,而且都互相依賴。 若拿走其中一個,基督教信仰就會好像那桌子,一定會倒塌。

 

第一個『IN』就是默示(inspiration),和聖經的來源有關。 福音派相信神「默示」(英語作﹕breathed out)聖經的話,以人的作者為工具。不是默示那位作者,不像我們今天講到某一位搖滾樂明星﹕「他得到靈感,所以寫了這首歌。」 不是,默示的對象是寫出來的書。是某書,不是某人被默示。這就是聖經的來源。這個觀念來自提摩太後書三章16-17節,說﹕「聖經都是神所默示的、於教訓、督責、使人歸正、教導人學義、都是有益的.叫屬神的人得以完全、預備行各樣的善事。4

 

下一個『IN』是無謬(infallibility),講到聖經的權威和耐久的本質。無謬的意思就是說,有某些事情是不能失敗的,所以是有約束力不會變壞的 這是一個適合的形容,因為彼得前書一章23-25節說「你們蒙了重生,不是由於能壞的種子,乃是由於不能壞的種子,是藉著神活潑常存的道。因為『凡有血氣的,盡都如草,他的美榮,都像草上的花;草必枯乾,花必凋謝。惟有主的道是永存的。』所傳給你們的福音就是這道。」這經節裏說,它永存的。我們又從提摩太後書三章16-17節看見,它是有權威的。這權威是不能被破壞的。耶穌在約翰福音十章34-35節肯定這一點。祂論及另一段經文時,說「經上的話不能廢去」,事實上,祂說﹕「就是到天地都廢去了,律法的一點一畫也不能廢去,都要成全」(太五18)我們必須明白的是﹕聖經來源的默示(英語作「God breathed」),和無謬有區分,因它不能廢去,所以完全有權威;然而它們是緊密地互相依靠。

 

最後一個『IN』無誤(inerrancy)亦然。無誤就是說,聖經是沒有錯誤的,這就是相信「神的話全部真實和可靠」。5 這不單是講及救恩方面,也應用在歷史和科學方面的話。不是只在信仰和實踐的事情上準確,它的任何話都是準確和沒有錯誤的。 它反對任何以為「聖經作者因『用心良苦』而歪曲真理」的想法。

 

如果聖經從神而來,完全有權威,不能廢去,所以必然沒有錯誤。 咋看之下,這是合理的。如此,為什麼今天需要為聖經無誤而辯論呢?這辯論怎樣開始的?為什麼有某些基督徒相信聖經包含錯誤?最終,這樣的事情,對我們了解上帝的能力有什麼影響呢?

 

 

開始得好,不常結束得好

 

至於那些生在這爭論中的人,我們似乎覺得它已經很久了,其實不然。其實它是一個比較新的議題,對一些人而言,可能會驚奇。作家和學者凌賽爾Harold Lindsell)說﹕「教會歷史上,一致地相信整本聖經是神的話,無誤無謬的,只有少許例外。」6 很清楚,早期教會以新約為默示,他們認為新約和舊約有同等的權威。 在整個教會史上,人人都認識聖經的權威,直到幾百年前,聖經無誤才服於新的『科學』思想。當時,只是考慮聖經有錯誤的可能性,於是聖經的整個基礎就解,直至我們今天這團糟。讓我們簡短地環視教父們,從使徒時代開始,到中世紀,在這重要的主題上怎樣講。

 

使徒時代的教父就是那些和耶穌的十二個使徒有個人接觸的人( A.D. 70-150)。我們有他們很多的寫作,可以早期教怎樣相信。在這些寫作中,找到很多涉及教父們相信聖經默示、無謬、無誤的事實。他們雖然未必使用同樣的字眼(這些字是以後發展出來的),但是清楚地看見他們相信他們的教導。

 

革利免(Clement of RomeA.D. 95)對他的讀者說﹕「你看見聖經,是真實的,是聖靈所賜的。你知道,寫在其中的,沒有不正義的或偽造的。」7 革利免講到保羅的寫作﹕「他在靈裏為你們寫下真理。」(革利免前書四十七38  使徒約翰的一個門徒,坡旅甲Polycarp),也證實了保羅的寫作。他這樣講及保羅﹕「準確地和可靠地教導真理」,因為他們有這樣的教導(他的信),他們應該「自己醒察。」(坡旅甲2-39

 

還有很多寫作,包括偽巴拿巴Pseudo-Barnabas)寫的那些,10 帕皮亞斯Papias)、
安提阿的依格那修Ignatius of Antioch)、《黑馬牧人書》The Shepherd of Hermas 、《十二使徒遺訓》(The Didache 、和《致丟格那妥書》(The Epistle to Diognetus ,都清楚地顯示,早期教會主張默示、無謬和無誤。「總體而言,這重要的早期資料證實,約在主前150年的早期教會,東方的和西方的,都接受新約自稱的神聖默示。教父們尊敬新約和他們尊敬舊約聖經一樣,也就是﹕默示的、有權威的、絕對真實的、神的話。」11

 

在尼西亞前期(Ante-Nicene)和尼西亞(Nicene)教父期,也有這個信念。游斯Justin Martyr)這樣講及聖經﹕「當你聽到先知在說話,似乎是他自己講的,你不要以為是被默示的人講的,卻是神感動他們講的。」12 真有趣,愛任Irenaeus)和使徒約翰的學生坡旅甲有個人的來往,他講了一句意味深長的話,是關於聖經的可靠性。他說﹕「唯一真實的和賜生命的信仰」是「使徒所得到的,又分與後人」, 因為主賜給祂的使徒們一切,就是能力和福音,我們因此知道真理,就是關於神兒子的教義。」13 他繼續說,這些寫作超脫謊言謬誤。

 

如此從使徒來的傳統,存在於教會中,是永久在我們當中,讓我們恢複那些使徒為我們提供的聖經證據。他們也寫了福音書,在其中他們記載關於神的教義,指出主耶穌基督是真理,在祂沒有謊言……同樣地,使徒們作為真理的門徒,也超脫一切謬誤,因為謊言和真理不能相交……14

 

另一位教父,亞歷山太的革利Clement of Alexandria)說,他能「證實我們所相信的聖經,來自全能的權威」,所以可以用來和所有異端格鬥。 然後他列舉聖經書卷的名字,而它們「都是律法和先知的教導,還有神聖的福音書。」15

 

幾乎所有其他教父都主張默示/聖經無誤的立場,包括他提安Tatian)、特土良Tertullian)、希波呂托斯Hippolytus)、俄利根Origen)、塞浦路斯Cyprian)、該撒利亞的優西比烏Eusebius of Caesarea)、亞他那修Athanasius of Alexandria)、和耶路撒冷的西里爾Cyril of Jerusalem)。16 不奇怪,這觀念繼續至中世紀的教父(c. 350-c. 1350)。耶柔米(Jerome)相信保羅是神所揀選的器皿「的確,因為他是律法和聖經的。」17 奧古斯丁(Augustine)被認為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神學家,他說﹕

 

我為你的好處講這話。我只知道尊敬聖經正典的書卷﹕我只堅定地相信這些,其作者們完全沒有犯錯。如果在這些寫作裏,我對任何事情困惑,似乎和真理相反,我會毫不猶豫地認為手稿有毛病, 或者譯者沒有領會到真正的意思,或者我自己沒有明白。至於其他所有書籍,當我讀的時候,無論作者在聖潔上和學識上,都比我優越多,我不會僅因這是他們的意見,而接受他們的教導為真理;卻會因為他們通過聖經或者推理爭辯,使我認為他們是可信的。弟兄,我相信,這也是你的見解。我不需要講,我能想象得到,你不希望你寫的書,和使徒先知們的書,同樣地被人閱讀,被認為是沒有錯誤。那就錯了。18

 

在同期間,老底嘉會Council of Laodicea,主後363年)、希坡會Council of Hippo,主後393年)、和迦太基會Council of Carthage,主後397年)肯定聖經書卷的本質是有權威的,和提摩太後書三章16-17節的訓告一致,聖經是神所『默示』的,是行為的絕對權威、必須遵守的、無謬的、引至所有真理。

 

這觀點在整個中世紀都佔優勢,可見於另一個傑出的神學家阿奎Thomas Aquinas1225-1274)的教導,他說﹕「若主張福音書或任何聖經正典書卷有錯誤,或其作者撒謊,是不對的,因為信仰的實性就會被奪去,而其權威基礎是聖經。」19 他又說﹕「真先知是被真理的靈所默示的,在祂沒有謊言,為此,祂不能說虛假的話。」20 而且,「清楚地,根據聖經的本義,它沒有不真實的。」21 他也同意奧古斯丁,說﹕「只有那些被認為是正典的聖經書卷,我才會這麼敬重,因我相信作者在寫作中沒有任何錯誤。」22

 

我們怎樣了解這些事情 呢?如果曾經和新約使徒有個人接觸的使徒時代教父、早期教父、和中世紀教會的教師們,都支持聖經無誤的觀點,聖經可能包含錯誤的想法,是怎樣不知不覺地產生的呢?為什麼今天有一些福音派神學家嘗試離開這個歷史觀點呢?

 

 

腐蝕聖經無誤觀點的影響

 

我們必須罪怪啟蒙時代(enlightenment)的哲學影響,它暗中破了聖經無誤的觀點。導至現代聖經批判學的第一個影響就是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6)所領導的「歸納法優越論」inductivism)。培根本來是一個虔誠的聖公會信徒。當英王欽定本聖經(King James的威信上升時,培根開始質疑學習的圍和我們了解的能力。他基於實驗和歸納推理,建議一個新的對真理的著手法。23 這是此運動的開始,它最終要藉著科學研究和了解,把聖經挪掉。雖然培根至死仍然是一個虔誠的基督徒,他的歸納法最終成為啟蒙時代最早的火花。24

 

接著之後,就是唯物主義materialism ,代表人是托馬斯·霍布斯〔Thomas Hobbes〕, 1588-1679 。物質主義說,一切都是有限,沒有無限。換言之,我們眼見的,就是宇宙的一切;在物質宇宙之外,沒有一個靈體的世界。

 

馬上跟著來的,就是反超自然義antisupernaturalism,代表人是斯賓諾莎〔Benedict Spinoza〕, 1632-1677)。如果唯物主義是真的,就沒有神、沒有天堂或地獄——沒有超自然事物。在這新的『真理』亮光中,聖經必須被重估。 聖經講的魔鬼附身,變為精神病。耶穌也不可能從死裏復活,只不過是祂的門徒相信祂會復活,諸此此類。這個對聖經的『重估』就是聖經高等批判的開始。

 

反超自然義帶來懷疑主義skepticism,代表人是謨〔David Hume〕, 1711-1776)。謨因他對神蹟可信的反駁而著名。他爭論的要點是﹕神蹟是違反自然律,但既然自然律常存,是更大的可能,那麼聰明人應該以更大的證據為信念的基礎。謨的論點曾是,現在也是,反對神蹟的理性論點。雖然他的是論點非常弱,已經為基督教信仰做成極嚴重的影響。我們馬上可以看見。

 

接著之後是不可知論(agnosticism,代表人是康德〔Immanuel Kant〕, 1724-1804)。既然神蹟被『證實』為不可能,聖經淪為神仙故事,剩下來的就是不可知論——就是說,可能有神,但我們不知道關於祂的任何事情。 康德(Kant)的觀念是接著前面的哲學思想之後的一個合邏輯的結論。他結論說﹕科學可以處理一個可觀察的世界,在它以外,我們根本不可能知道。

 

最後進化論來了(evolutionism,代表人是達爾文〔Charles Darwin〕,1809-1882)。達爾文嘗試挪移基督教最後一把武器,就是﹕複雜生命來自創造主。達爾文的物競天擇理論,是一個不需要超自然起源的解答。生命可以自發而有,隨著時間的推移,通過自然的過程。它可能進化為更高等的、更有組織的、和更能適應的生物,不需要一個神聖的創造主——一個大受歡迎的理論。

 

那麼,僅僅幾百年,聖經的世界觀就完全被推翻了。 那本從前被認為沒有錯誤的、不能廢的、是教會的最後絕對權威的書,現在被『證實』為滿佈錯誤、傳奇、和迷信。基督教仍然繼續——但有著一個嚴重的問題﹕有這麼多來自啟蒙時代的『新真理』,那些願意跟隨耶穌基督的真基督徒怎樣處理這本聖經呢?我們馬上會看見,很多人讓步了。

 

 

聖經觀點大雜燴

 

在醒覺這些破壞性的哲理之後,對聖經主要出現了四個觀點,直到今天。我們有福音派(evangelical)、自由神學(liberal)、新正統(neo-orthodox )、新福音派(neo-evangelical )的。第一觀點,是早期歷史上的觀點,後面三個,都是向『新真理』,所謂科學進步,作出讓步的。

 

福音派對聖經的觀點是﹕聖經就神的話。包括上邊講過的三個『IN』——相信聖經是神的默示、無謬、無誤。 福音派也主張唯獨聖經(Sola Scriptura),一個著名的改教運動時的教義,說只有聖經是有權威的(相對於教皇、或使徒傳統),還有保存聖經的觀念。

 

自由神學相信聖經包含神的話。一方面,聖經有錯誤,常有人為的錯誤,誤述了真理,使寫下來的記載腐化。有一個常有的信念是﹕某書的作者,其實不是他本人,諸如此類;另一方面,聖經裏還是有一些真理, 他們使用高等批判幫助他們鑒別真理和謬誤。

 

新正統的立場和他們非常接近,新正統認為聖經變為神的話。 聖經雖然有錯,但人和耶穌基督相遇,就可以聽到神的聲音。 於是,必須區分人的聲音和神的聲音。正如自由神學的觀點一樣,他們也使用高等批判去決定什麼是真理、什麼不是。

 

這樣,有一些基督徒,希望找到辦法去應付啟蒙時代所得到的『新真理』。 他們相信一本有錯謬的聖經和基督教可以完全和諧。可是,這是錯的, 福音派人士最好避免同樣地讓步。下面是原因﹕

 

 

聖經無誤是第一隻的腳

 

前文講到基督教信仰有如一張三腳桌子﹕默示、無謬、無誤。從我們對啟蒙時代的討論,清楚可見,無誤是第一隻倒塌的腳。從霍布斯、斯賓諾莎、謨等人,我們看見邏輯思路﹕(1)神蹟是不可能的,(2)沒有超自然事情(一切都是自然的),(3)當聖經講到這些事情,它是錯的,(4)它不可能來自一個完美者(不是默示的),(5)所以,它沒有絕對神聖的權威,對人沒有約束性(不是無謬)。

 

 

以後會怎樣演變呢?

 

問題是,一旦大閘開了,它以後會演變成什麼樣子呢?當一段經文被視為不可能,它的超自然力量被剝奪,唯一結論就是說,聖經作者犯錯了,聖經無誤臺,跟著默示和無謬也臺。 一旦我們認為某段經文似乎是傳說、傳奇、或者太過分的神蹟,為什麼不可以丟棄其他呢?有說,這不過是「滑坡」論證。可是,不要趕快去駁回這想法。若有一位會計師自稱神聖般無謬、無誤但他犯了一個錯誤, 那麼我們就有理由不相信這位會計師在其他事上的無謬誤宣稱。同樣地,如果聖經自稱無謬誤,但犯了一個錯誤,我們也不能相信它所講的任何事情是無謬誤。 我們有足夠的理由,可以質疑任何一段經文是否有神性權威。

 

一旦我們讓步,認為有一段經文是傳說或虛構,懷疑之門就會大開,我們會懷疑全部福音書記載。的確,最近重估馬太福音27章聖徒復活記載之事,引起對其他重要經文的重估。 除了否認聖徒身體復活之外,黎康納繼續宣稱﹕1)他否認﹕當耶穌說﹕「我是」眾人退後倒在地上(約十八4-6)是歷史事實;25 2)否認四本福音書都記載的,墓前的天使(太二十八2-7,可十六5-7,路二十四4-7,約二十11-14)是歷史;26 3)宣稱福音書的文藝作品類型為希臘-羅馬傳記,他稱之為「靈活的文藝作品類型」,這類作品「常常難於決定它屬於歷史方面,還是傳奇的開始」;27 4)此外,在2009年春季,黎康納巴特Bart Ehrman)在南方福音神學院辯論,他說,關於耶穌釘十架的日子﹕「我想,約翰可能為了神學原因,改變那日子——建立一個神學論點。」28

 

 

黎康納將是下一個巴特曼嗎?

 

黎康納似乎會發展為下一個爾曼,還有一行列的福音派學者跟在後面。

 

巴特曼是誰?為什麼他在我們這個討論中重要?巴特曼是一個警號,警告那些嘗試否決難解經文的福音派人士可以變成什麼樣子。我們可以看見,這樣的事情發展的邏輯結果﹕一個否定,最終帶來對基督教信仰的完全否定。讓那些曾相信的人,落在一個可憐的不可知主義中。

 

曼開始的時候,是一個典型的福音派基督徒。他讀高中時,從青年歸主校園團契(Campus Life Youth for Christ)聽到福音,決志成為重生得救的基督徒。 作為一個新基督徒,曼非常熱情為主工作,持基要主義福音派的聖經觀點。他相信聖經有權威,沒有錯誤,於是進入慕迪聖經學Moody Bible Institute)學習聖經神學,後來轉到惠頓學而畢業。然後,他進入普林斯頓神學Princeton Theological Seminary)進修。

 

普林斯頓神學院,曼對聖經的觀點改變了。這是因為一篇學期終研究報告,關於馬可福音二章一段困難的經文。在這段經文裏,耶穌講到大衛吃了陳設餅,馬可說,這時亞比亞他是大祭司(可二26);經文是引自撒母耳記上二十一章1-6節,而這段經文說亞希米是大祭司——聖經怎麼可以說是沒有錯誤呢?29 曼在報告中以「又長又複雜的論點」來解決這聖經難題。  他相信他的教授也會欣賞他的努力,但曼這樣講﹕

 

……在我的報告後邊,他只寫了一句評語,不知怎的,好像刺進了我的心。他寫著﹕「可能馬可弄錯了。」我開始思想,想到我花在這報告上的所有工夫,我明白我使用了別緻花俏的釋經法來來解決這問題,而我的解答實在有一點拼命。我最後結論是﹕「嗯……可能馬可真的是弄錯了。」30

 

接著之後﹕

 

我一旦這樣接受,大閘就開了。如果馬可福音第二章有一個很少的、微不足道的錯誤,其他經文也有可能有同樣的錯誤。也許,耶穌後來在馬可福音第四章講的芥菜比地上的百種都小」,也許我不用找一個解釋,來圓說為什麼芥菜種是最小的,而我確實知道它不是最小的。也許這些『錯誤』也有比較大的。當馬可說耶穌在逾越節晚餐之後一天死(可十四12;十五25),而約翰說祂在逾越節之前一天死(約十九14),也許他們的報導有差異。或者,當路加記載耶穌出生,約瑟和馬利亞來到伯利恒不到一個月就回到拿撒勒(然後到聖殿行潔淨之禮,路二39)而馬太說他們逃到埃及(太二19-22),可能真是有差別的報導。 或者,當保羅說他在大馬色路上歸主之後,他沒有上耶路撒冷去,去見那些在他以先的使徒(加一16-17),而使徒行傳說,那是他離開大馬色後的第一件事(徒九26)——可能真有差異的報導。31

 

因為讓步,認為馬可二章可以有一點小小的錯誤,黎康納變成一個羽翼豐滿的自由派,終於成為一個不可知論者。這樣,如果我們接納聖經裏有一點點錯誤, 聖經裏就再沒有任何神聖的肯定性,而基督教的基礎就潰了。為什麼事情必須最終變成這樣的呢?

 

 

聖經是我們唯一擁有的特別啟示

 

攻擊聖經的無誤,就是攻擊特別啟示。我們只能從兩種途徑知道真理。第一是普通啟示、第二是特別啟示。 透過普通啟示,我們可以認識關於神的一些事情 憑理性和推理,我們明白,這個廣大和複雜的宇宙,一定有一個創造主和設計者。 我們也清楚知道有一個絕對的道德律。當有人錯待我們,我們從自己的反應,明白什麼是對或錯,直覺地知道自己不應該這樣對待其他人。32 可是,我們憑邏輯、理性、感覺、和推理,所得到的關於神的知識,是有限的。

 

所以特別啟示很重要。雖然我們的普通啟示是有限的,但藉著特別啟示,我們可以知道神所願意啟示的一切。通過特別啟示,我們知道以下的真理﹕ 1)三位一體的神,(2)基督由童貞女所生,(3)基督神性,(4)基督牲而死,完全足夠為人贖罪,5)基督神蹟的身體復活,(6)救恩完全憑信心,唯獨基於基督的工作,(7)基督將身體再來,(8)得救的人有永恒的福樂,和(9)不得救的人將面對永久的有意識的刑罰。33

 

聖經是我們唯一的特別啟示。 如果我們拒絕特別啟示,就只剩下普通啟示了。我們所能知的,就是﹕有某個神,祂賜我們道德律,而我們人人都失敗,沒有遵守。我們就不能認識這位神,不斷地想起自己失敗,沒有討祂喜悅,對我們的過去和將來都不能肯定,活在悲慘和無知的可憐狀態,直到我們進入不可知的死後世界。多可怕的存在形態!

 

所有一切都從一個小小的讓步開始,接受聖經有一個小錯誤,正如巴爾 正如黎康納等人現在所做的。如果歷史會重演,這樣繼續,他們最後有可能都變成不可知論者。 當然,事情不一定會如此發展,但這誠然是一個合理的推論。 請思想下面的假設﹕

 

 

基本邏輯論點

 

如果我們接納聖經包含錯誤,我們就是說﹕(1)有0.0_1% 100%的錯誤,而實際的數量不知道,它可能是微一點錯誤,或者100%的錯誤;(2)相對而言,0% 99.9_% 是正確的;(3)但是,不正確者,就是不附合現實,所以不可能有神聖權威。於是聖經的90%有神聖權威,其他80% 0%則不知道;(4)於是,耶穌就是有錯了,因為祂相信聖經有100%神聖權威;(5)於是耶穌就不是神,因為神決不至說謊(無論有意無意);(6)耶穌不能為罪人,因為祂是一個有瑕疵的罪人(他撒謊或誤述真理),那麼,我們就仍然是罪人; 7)此外,我們不能肯定任何我們作為基督徒,藉著特示所能有的盼望﹕耶穌無罪的生命,能成為代死贖罪的犧牲的資格,唯獨藉著基督的工作,因信得著救恩,再來的盼望,信徒永恒有意識的福樂等等; 8)我們只能肯定從普通啟示所得的知識﹕有神,我們沒有遵守祂的道德律;(9)我們落在很可憐的光景中,我們被判罪,又不能認識神(不可知論)。

 

這正是啟蒙時代的哲學家們把將我們社會導至的光景,正是巴特曼自己最後的光景,也是黎康納和他的同道人的最終光景。

 

 

預防真理腐化

 

 我們可能做什麼以預防「真理腐化」?萬幸,已經有措施,高舉福音派對聖經的觀點,防止以後腐化。1977年,「國際『聖經無誤』協會」International Council on Biblical Inerrancy ,簡稱ICBI 已經成立,特別是為了防止聖經無誤觀點的腐化。基督教領袖、神學家、和牧師們,在十年內,聚集了三次。在第一次集會時,聯合簽處了一份文件﹕「芝加哥聖經無誤宣言」(The Chicago Statement on Biblical Inerrancy),清楚地為聖經無誤下定義。這份文件被稱為「教會的里程」,因為它是由二十世紀中一群規模最大、最廣泛、福音派新教的學者們聚合一起所創作的一份共同的神學文件。它也可能是教會歷史上,第一份有系統的、無所不包的、基礎廣泛的、學術的、教條式的,關於聖經的默示和權威的宣言。34

 

因為它是一份這樣的文件,所以我們把它放在附錄二。所有重視聖經無誤的人,應該好好閱讀、明白、肯定和提倡這文件所講的。

 

 

呼籲大家實話實說

 

可是,僅有一份像芝加哥聖經無誤宣言的文件,似乎還不足夠,它必須強制執行。可以這麼說。任何有孩子的人都知道,光是有家規是不足夠的,規則必須強制執行,否則孩子們就表現得有如沒有規則,於是進一步潰。

 

結論是,我們現在某些福音派學者圈子中看見,有人仍然再次離開傳統的聖經無誤觀點,所以規則必須強制執行。如果黎康納博士(他現在休斯敦浸信會大學)和那些支持他的人,願意相信福音書裏有傳說或者傳奇,其記載並非百分百事實,那無所謂。但是,他們不能將這樣的觀點叫做聖經無誤。喜歡叫它做什麼都可以,但不要說是福音派。這是一個新福音派的觀點。神學院領袖和福音派團體應該挺身,以免進一步腐化,現在是時候了。 下面是芝加哥聖經無誤宣言的話﹕

 

以本宣言正面回應現今基督教眾與世界對聖經無誤教義的誤解,是我們刻不容緩的責任……我們提出這個宣言的意圖不在爭論,在謙卑與愛心。我們希望靠神的恩典,在面對未來因此產生的對話時秉持相同的態度。我們知道很多否認聖經無誤的人,在其他信念與行為上並未表現出這種否認的後果;也知道承認此教義的人,在生活中時常未能真正使自己的思想、舉止、傳統、習慣臣服於神的道35

 

願意神幫助我們能到成這目標,因為聖經無誤是一切的基礎。

 

 

 

附錄一﹕對馬可福音二章26節難題的答案

 

我們最近將《當批評者問》(When Critics Ask: A Popular Handbook on Bible Difficulties36 放上網。這網上檔案函蓋從創世記到啟示錄,每一個主要的聖經『矛盾』。 你可以點擊這裏使用這檔案。

 

馬可福音二章26節曾叫曼放棄聖經無誤。這裏有讓你滿意的答案

 

 

附錄二﹕芝加哥聖經無誤宣言全文

 

芝加哥聖經無誤宣言的全文﹕   http://defendinginerrancy.com/chicago-statements/ 。(譯按﹕中文概括翻譯在﹕ http://www.chinesechristiandiscernment.net/others/chicago_inerrt_stmt.htm

 

 

 


1 R. Albert Mohler, “The Devil Is in the Details: Biblical Inerrancy and the Licona Controversy,” accessed September 14, 2011, http://www.albertmohler.com/2011/09/14/the-devil-is-in-the-details-biblical-inerrancy-and-the-licona-controversy/.

2 Credo House Ministries, “Press Release: Michael Licona Response to Norm Geisler,” accessed September 8, 201,http://www.reclaimingthemind.org/blog/2011/09/press-release-michael-licona-response-to-norm-geisler/.

3 Ibid.

4 The phrase “given by inspiration of God” is the single Greek word ?e?p?e?st?? (theopneustos) and means quite literally “God breathed.”  That is a great description of Scripture—that it is breathed out by God.  The word ?e?p?e?st?? is also translated “by inspiration” and forms the basis of the evangelical concept of inspiration.  Because it is God-breathed, it is authoritative, and profitable for reproof and instruction.  The basis for its authority is that it is breathed out or inspired by God who cannot error, and therefore all of it is without error.

5Wayne Grudem, Systematic Theology: an Introduction to Biblical Doctrine (Leicester, England: Inter-Varsity Press, 2004), 90.

6 Harold Lindsell, The Battle for the Bible (Zondervan, 1978), 42-43.

7 R. Brannan (Trans.), The Apostolic Fathers in English (Bellingham, WA: Lexham Press, 2012).

8 Ibid.

9 Ibid.

10 Pseudo-Barnabas is so named because it was initially believed to be written by the wrong person.

11 Norman Geisler, Systematic Theology, Vol. 1: Introduction, Bible (Minneapolis, MN: Bethany House Publishers, 2002), 284.

12 A. Roberts, J. Donaldson & A. C. Coxe, Ed., The Ante-Nicene Fathers, Volume I: The Apostolic Fathers with Justin Martyr and Irenaeus (Buffalo, NY: Christian Literature Company, 1885), First Apology 36.

13 Ibid., Against Heresies 3, preface to chap. 1

14 Ibid., Against Heresies 3.5.1

15 A. Roberts, J. Donaldson & A. C. Coxe, Ed., The Ante-Nicene Fathers, Volume II: Fathers of the Second Century, (Buffalo, NY: Christian Literature Company, 1885), Clem. Al., Str. 4.1.

16 Norman Geisler, Systematic Theology, Vol. 1: Introduction, Bible (Minneapolis, MN: Bethany House Publishers, 2002), 284-288.

17 P. Schaff & H. Wace, Ed., A Select Library of the Nicene and Post-Nicene Fathers of the Christian Church, Second Series, Volume VI (New York: Christian Literature Company, 1893), 98.

18 Philip Schaff Ed., A Select Library of the Nicene and Post-Nicene Fathers of the Christian Church, First Series, Volume I: The Confessions and Letters of St. Augustin With a Sketch of His Life and Work (Buffalo, NY: Christian Literature Company, 1886), 350.

19 Thomas Aquinas, Summa Theologica, Complete English ed. (Bellingham, WA: Logos Bible Software, 2009), STh., II-II q.110 a.3 resp.

20 Ibid., STh., II-II q.172 a.6 ad.2

21 Ibid., STh., I q.1 a.10 ad.3–2

22 Ibid., STh., I q.1 a.8 ad.2

23 M. Galli and T. Olsen, 131 Christians Everyone Should Know (Nashville, TN: Broadman & Holman Publishers, 2000), 354.

24 It is worthy of noting that Francis Bacon actually believed strongly that the use of rationality and his inductive approach would lead one to conclude that God exists. His high regard for both science and the Bible can be seen in his statement: “There are two books laid before us to study, to prevent our falling into error; first, the volume of Scriptures, which reveal the will of God; then the volume of the Creatures, which express His power.” See Henry M. Morris, Sir Francis Bacon (El Cajon, CA: Masters Books), 1990.

25 Michael Licona, The Resurrection of Jesus: A New Historiographical Approach (IVP Academic, 2010), 306, note 114.

26 Ibid.,185-186.

27 Ibid., 34.

28 (Geisler, Licona’s Denial of Inerrancy: The List Grows 2011) Norman Geisler, “Licona’s Denial of Inerrancy: The List Grows,” accessed December 22, 2011,http://www.normangeisler.net/Articles/Bible/Inspiration-Inerrancy/Licona/evidencebroadens.htm.

29 There are many satisfactory resolutions to this passage.  One can be found under Appendix 1.

30 Bart Ehrman, Misquoting Jesus: The Story Behind Who Changed the Bible and Why(HarperOne, 2007), 9.

31 Ibid., 9-10.

32 The Bible validates general revelation.  Paul says mankind clearly perceives God but doesn’t receive Him (Romans 1:18-22) and later says that mankind has the work on the moral law on their hearts, so they are without excuse (Romans 2:14-16).

33 These along with inspiration are the beliefs that define an evangelical Christian. See Norman Geisler, Systematic Theology, Vol. 1: Introduction, Bible (MN: Bethany House Publishers, 2002), 15.

34 See “Record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uncil On Biblical Inerrancy,” Dallas Theological Seminary, accessed May 12, 2014,http://library.dts.edu/Pages/TL/Special/ICBI.shtml.

35 International Council on Biblical Inerrancy, “Chicago Statement on Biblical Inerrancy,” 1978, http://library.dts.edu/Pages/TL/Special/ICBI_1.pdf.

36 Norman Geisler and Thomas Howe, When Critics Ask: A Popular Handbook on Bible Difficulties (Wheaton, Ill.: Victor Books, 1992), 370.

 

 

 

 

 

 

 

分享於﹕https://www.facebook.com/lois.chan.568/posts/386670334858141?pnref=story


 

            

回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