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简体  

后现代的圣经批判

节录自《为真道争辩:护教学》下册,第四十二章 

张逸萍

 

 

 

在高等圣经批判中,除了来源批判(Source Criticism形式批判(Form Criticism等已经非常普遍的批判法之外,今天人受存在主义和后现代思潮的影响,仍然在转化更新,新的学派和名堂已经出现,而且肯定会继续出现。下面是一些更新颖的:

 

1)读者回应批判(Reader-Response Criticism

这是一个相当新颖的圣经批判法,是后现代影响所致。它的研究中心就是:经文和读者的互动。从前传统的释经法要研究历史背景和作者原意。但此批判法不管历史背景,也不关心文体,它只关心一件事: 就是读者读后的反应。批判家们也表示,读者的解释也定会被他们所属的社群所影响,他们称之为「解释社团」(Interpretive communities),每个社团都有他们自己的一套释经规则。又因为后现代哲理的影响,他们认为「作者原意」是不可能找得到的,甚至圣经文本、历史、作者,也是无法肯定的。[1]

说到底,读者的责任就是为经文制造『意义』。从前这是作者的工作,现在是读者的。读者是圣经解释的权威,每一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解释,而且权威都相当。这样的态度,非常接近从前哲人康德(Kant)的哲理。可是,它却和我们所相信的启示观念相反,我们相信神向人启示真理,圣经是神的特别启示。读者回应批判家实在是持不同的神学观念:不是神主动向人启示,而是人在寻找神。也许可以说:经文没有『意义』,也没有绝对真理。[2]

 

2)解构主义(Deconstruction

「解构主义」(Deconstruction)最能反映后现代的影响。要明白解构,必须明白什么是后现代主义,请阅读「后现代主义」文。简单来说,后现代的精神是反抗传统、认为没有绝对真理、没有肯定知识。还有一点,他们尤其怀疑传统「词义」,就是说,文字可以有不同的解释,甚或没有意义。

举个例,哈巴谷书的写作背景是什么?如果要认真追究,包括作者当时的心态等,我们只能说:不知道,不能肯定。[3]那么,为什么只有一些权威学者们才能有正确的圣经解释?事实上任何人都可以有自己的解释,所以释经可以是多元化的。同样的原则可以应用到其他经文上,因为读者的创意,经文可以「解构」出无限量的可能意义,所以经文是没有统一或唯一正确的解释。[4]

再举个例,保罗书信是谁写的?真是保罗吗?例如,有人因为帖撒罗尼迦后书所用的字眼和前书一样,所以结论说,是同一个作者。 后现代学者们却争论说:可能另有一个冒名的保罗,因为他要伪冒,所以蓄意模仿保罗的字眼。这样说明一件事,我们无法相信保罗书信是保罗写的,而且不知道是谁写的。再推广这个想法,我们对圣经可以有任何意见和解释。[5]

 

3正典批判(Canon Criticism

正典批判是一个相当新的学科,它不针对某卷书或某段经文,却研究现在圣经正典的选择过程,他们针对个别经典如何被选上,及应否被选上。所以他们问:为什么这些经卷被选上?[6] 这些书目是哪个团体开始采用?哪个继续采用?为什么?[7]

学者们怀疑,正典成立时,可能是因为某教派的意见占上风,以致其他书卷流失。例如,我们今天在死海古卷中,找到今天被视为次经、伪经的手抄本,却没有以斯帖记,可见爱色尼人不接纳它。七十士译本也有几本书,是希伯来文旧约所没有的。[8] 又例如当新约的一些次经伪经发现之后,耶稣研讨会高举《多马福音》,使之与四福音地位等同,(可见于他们所出版的《五福音》(Five Gospel)。)所以学者认为,需要从当时的社团情况著手,研究为什么有些书被包括于正典,其他却不能,然后这样的决定又怎样变为传统。

有关新旧约正典成立的讨论,请见《为真道争辩:护教学》「圣经可信」文。

 

4)心理批判(Psychological Criticism

顾名思义,这个批判办法是从心理学理论的角度去解释圣经。研究者集中于经文的象征符号和角色之间的心理动力,找出经文所呈现的心理原则。例如,佛洛伊德(Freud)派的释经者视创世记第三章中夏娃被蛇诱惑的故事与性交大有关系:「」代表「性交」、「分别善恶」代表对性行为的知识,所以其结果是「怀胎」。[9] 容格(Jung)派的圣经分析员认为未有夏娃之前的亚当包括男性和女性(animus, anima),「生命树」和「蛇」各代表梦境和神话中不同的原型(archetype)。[10](请见《为真道争辩:护教学》「心理学」上下文的介绍。)

诚然,信仰纯正的基督徒很容易看得出,这样的释经不但「有问题」,简直是一塌糊涂、啼笑皆非。但请问,今天的教会讲台、基督教书籍,其中有多少信息和圣经解释也是受了心理学的影响?例如「爱人如己,就是先爱自己,才懂得怎样爱别人」,这是圣经的原意吗?不是,原来这是无神论心理学家弗罗姆(Eric Fromm)的理论。(其他例子,请见《为真道争辩:护教学》「心理学」上下文的介绍。)

 

5)社会科学批判(Social-scientific Criticism

此批判法亦相当新颖,它借用社会科学(尤其是人类学和社会学),研究圣经书卷写作时代的社会文化背景,怎样影响作者和写作对象,从而得知经文对现代读者有什么意义。[11]虽然研究写作背景没有什么明显害处,但是,这派的释经者也接纳来源批判、形式批判、传统批判等高等批判的意见,所以,结果他们的圣经解释也常是自由神学家的意见。

举个例,他们同意彼得前书的作者不是使徒彼得本人,而是后人借用他的名字写的。作者写作的动机在于鼓励当时在小亚细亚受苦的基督徒。作者的策略是:他们受到犹太人的迫害,所以用「被拣选的族类、是有君尊的祭司、是圣洁的国度、是属神的子」(二9)鼓励他们;此外,外邦非信徒对他们也存敌意,所以对他们说:「你们是客旅、是寄居的」,鼓励他们「在外邦人中,应当品行端正,叫那些毁谤你们是作恶的,因看见你们的好行为……归荣耀给神。」(二11-12)最后,作者希望这个新的基督教运动团结,并以罗马教会为领袖。[12]

 

 

似乎无伤大雅的圣经批判

 

下面是一些没有那么偏离真道的圣经批判法:

1)叙事批判(Narrative Criticism

这门批判学自称是唯一不借用世俗文学研究法的。它假设作者向一个理想读者传达信息。(这读者不但能明白文字中与当时背景有关的事物,也能完全明白作者希望传达的信息。)研究者的工作集中于每段文字的叙事结构、剧情发展、主题、角色等。所以,他们问:作者原意是什么?理想的读者有什么观点?有什么是剧情重点?什么是次要?角色的品格是什么?读者对其中的角色是同情?还是反感?故事的社会和时空背景是什么?

例如,有人分析马太福音的剧情,找出六个重点:耶稣出生、开始传道、施洗约翰、该撒利亚腓立比的对话(太十六13-28)、洁净圣殿、大使命。[13]

 

2)结构主义(Structuralism

现代对文学的研究法之一是结构主义,它的意思就是找出文献中的结构。正如句子有语法,文献也当有一定的「法规」。目前最普通的工作是找出一些相对的组合,例如:善与恶、生与死、贫与富。当应用在圣经研究上,研究者也鉴别了「新与旧」(太九16-17)和「说与行」(太廿2-3)。[14]

 

3)修辞批判(Rhetorical Criticism

从前有一些研究诗章和文献的人发表了一些理论。例如:写作可分为三类:指导、取悦、说服。又有说,可分为:评断、劝导、褒贬。将这研究方法应用于圣经,加拉太书就是评论式的;登山宝训却是劝导式的文学。[15]

 

这三个批判法虽然不明显具破坏性,但因把圣经当作世俗文学一样来研究,结果没有什么贡献,因为他们忽略了书中重点,得不著圣灵藉著作者对我们讲的话。

 

 


你的言语一解开,就发出亮光,使愚人通达。」( 119:130


 

 

 



[1] A. K. M. Adam, What is Postmodern Biblical Criticism? (Minneapolis: Fortress Press, 1995), p. 18-19.  [2] Gordon Fee, New Testament Exegesis, 3rd ed. (Louisville, KY: Westminster John Knox Press, 2002), Appenidx: The Task of Theological Exegesis and Reader-response criticism.  [3] Adam, What is Postmodern Biblical Criticism?, p. 34-35.  [4] Mark Allan Powell, That Is Narrative Criticism? (Minneapolis: Fortress Press, 1990), p. 16-18.  [5] Adam, What is Postmodern Biblical Criticism? , p. 38-41.  [6] 牧谷,《代神学辞典》,上(台北:校园书房,1997),p.133[7] “Biblical Criticism,” Wikipedia Encyclopedia (http://en.wikipedia.org/wiki/Biblical_criticism#Postmodernist_criticism).  [8] James Sanders, Canon and Community: A Guide to Canonical Criticism (Philadelphia: Fortress Press, 1984), p. 1-15.  [9] D. Andrew Kille, Psychological Biblical Criticism (Minneapolis: Fortress Press, 2001), p. 61-62.  [10]Ibid., p. 85-86.   [11] John H. Elliott, What Is Social-Scientific Criticism? (Minneapolis: Fortress Press, 1993)  [12] Ibid., p. 70-86.  [13] Powell, What Is Narrative Criticism? , p. 44-45.  [14] Ibid., p. 12-14.  [15]Ibid., p. 14-15.

 

 

 


 


 

回《稳如磐石的圣经》

回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