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简体  

為真道爭辯》下冊

第三十八章

心理學(中)和新紀元運動  

 

張逸萍

 

 

現代心理學和新紀元運動界線難分,事實上,從心理學的鼻祖們開始,就已經和各種邪術結緣。「心理學(上)主要學派」一文已經介紹了幾個比較沒有那麼新紀元的學派,現在介紹幾個比較靈異的學派,和一些基本上亦是新紀元的流行心理學。

 

 

心靈學 (Parapsychology

早在十九世紀,倫敦的心靈研究社(Society for Psychical Research)開始研究靈異現象。到 1960 年代,美國出現了幾位著名心靈學家,如杜克大學(Duke University)的萊恩(Rhine)博士,努力從事這方面的研究。很多人認為這是偽科學,旁門左道,但隨著新紀元運動的流行,一般人開始對靈異事情感興趣,因此,很多本來接受正統訓練出身的心理學家開始走上這條路,於是心靈學也慢慢登上學術大雅之堂。

這門「科學」專門研究、實驗、和解釋各種超自然現象, Extra-sensory perception)、心靈致動(Psychokinesis)、超感知覺(Clairvoyance,或作千里眼)、超感聽覺(Clariaudience,或作順風耳)、預感(Precognition、自動書寫(automatic writing)、通靈、召魂會(necromancy)、巫術、魔術、瀕死經歷(Near death experience)、靈魂出竅(Astral projection等等。心靈學家的工作包括調查靈異現象報告的可信性,設計實驗去測量靈異能力的真實性和設法用科學方法去解釋。所以研究員雖然打著「科學實驗」的名堂,但試想,人若參與召魂會,或者訓練自己能自動書寫,他們實際上是參與邪術。

心靈學家以靈異現象為自然的事,只是不尋常而已,而靈異能力亦是正常的人類本能,只是在某些人身上比較明顯。當這些靈異能力在有意無意間被運用的時候,靈異現象就產生了。可是普通常理和聖經例子都告訴我們,人沒有靈異潛能,請見「新紀元運動(下)」的討論。

人怎樣發展這些能力呢?不同的專家有不同辦法,但是最後總會包含各種程度和方式的冥想。[1] 當然,冥想能使人產生靈異能力,接觸靈體,但最終結果卻不堪想像,請見「新紀元運動(中)」文的討論。

 心靈學家怎樣去用「科學」方法解釋靈異現象呢?最普通的是潛意識(Subconscious),例如碟仙(Ouija board)為什麼會移動,他們覺得是參與者本有答案在心中,潛意識地將碟仙移動[2]。又例如,一些靈媒自稱看見鬼魂,並從他們獲得消息,而心靈學家就覺得這些鬼魂不過是靈媒的潛意識,與靈媒暫時分開。[3] 但是古今中外都有交鬼的事情,我們也都聽過各種樣式的邪靈活動。所以這些現代學者使用科學名詞去解釋,他們不單是讓人誤以為沒有靈異事情,更沒有邪靈這回事,於是放下警惕之心;他們更是幫助邪靈們掩飾它們的活動,想邪靈們都非常感激心靈學家才是。

心靈學家還有很多其他解釋靈異現象的理論,但是心靈學家無法不坦白承認他們不能解釋「預感」,因為如果預感是真的話,是否表示命運是預定的?還是應該本著科學精神去相信人類有自由意志,可以去決定自己的將來?[4] 其實不足為怪,科學本是研究物質的工具,如果硬要用來研究靈界的事情,只會摸不著頭腦,所以經過幾十年的研究,始終未有任何突破。而且到一個地步,心靈學家的理論也就開始和玄學相似。

 

 

容格(Carl Jung

心理學鼻祖之一的容格,路線非常靈異,稍為讀他的作品,人都會同意。他交鬼的事,已經是公開秘密。他曾形容自己的整個房子「充滿了靈體」,甚至他的孩子們也經歷到靈異事情,靈體對他大聲喊叫。容格說﹕「腓利門(Philemon〔一個靈體〕)在我裏面對我講話,我感到不得不處理和表達把這些話。」於是《死人講的七篇道》(Septem Sermones)就以三個晚上的時間從他裏面湧出來的。此事就是他「日後的無意識理論的前奏」。之後,他常聽到死人的聲音。[5] 如果這不是交鬼,他的理論不是鬼靈教導,是什麼?

容格跟佛洛伊德一樣,認為人有無意識,但他更把無意識劃分為「個人無意識」(personal unconscious)和「集體無意識」(collective unconscious)。容格認為個人無意識是表面的一層,還有更深、更重要的一層,就是﹕集體無意識。集體無意識在人的心靈中顯現,或者說,每一個人的個人無意識都在此相連相通,這樣就可以解釋很多靈異現象,例如心靈感應。他也說﹕無意識是宗教神秘經歷進入的地方。[6]

在容格的集體無意識中,有著各種「原型」(archetype),包括「大媽媽」、代表天真和更新的「處女」、「孩子」、代表永遠青春的「葡爾伊通奴」(Puer Aeternus)、「搗蛋者」、「追尋中的英雄」、「邪惡的雜交」、和「代罪羔羊」等等。他相信神仙故事中的角色常常代表這些原形,我們可以藉著夢境和冥想去接觸 。容格以後的心理學家也同意,原型實在就是一些靈體,可用冥想去接觸。所以,筆者猜測,這些原型恐怕不單是一些代表性的符號那麼簡單,它們很可能就是容格所接觸到的鬼靈。

容格也發表了「共時性原理」(Synchronicity),他認為人內心的一些視像或夢境,有時候會跟外在的事實同時發生,以此來解釋靈異的事情。例如﹕占卜、心靈致動、超感知覺、超感聽覺、預感。除了心靈學之外,容格很可能是第一個使用「科學」名詞去解釋靈異事情的人,所以,他的理論被心靈學和新紀元運動歡迎。新紀元認為靈異能力是人的自然潛能,有待發揮,容格正好成為他們的「學術盾牌」。

容格也曾研究很多東方宗教,例如他認為,曼陀羅(Mandala,是一些西藏佛僧用以幫助冥想的圖案)可以揭露人的無意識。此外,容格對占卜和瑜伽等也感興趣。換言之,學習容格派心理學跟學習異教邪術無大分別。

容格學派和鬼靈的關係,不得不叫基督徒想一想﹕有多少心理學家自覺或不自覺地交鬼?有多少因實踐冥想而被靈界影響?心理學理論中,到底有多少是直接或間接的來自邪靈啟示?邪靈為什麼要幫助人發明這些理論?對人有益還是有害?既然今天教會接納心理學,有多少邪靈的理論已經登上講台?

 

 

人本主義心理學(Humanistic Psychology

人本主義心理學和它在社會上所帶來的新紀元人類潛能運動(Human potential movement),實在是最普遍的新紀元心理學,已經在「新紀元運動」(下)討論過。       

 

超心理學(Transpersonal Psychology

人本主義心理學在社會上推動新紀元的人類潛能運動,在學術界中慢慢發展為更公開靈異的「超個人心理學」(簡稱﹕超心理學)。

根據「超心理學協會」對自己的介紹,它是結合現代心理學和屬靈事物的一新興學派。一面繼承馬斯洛(Abraham Maslow)的觀念,另一方面,它的淵源可追溯于佛教、道教、印度教、回教神秘宗、天主教和東正教修士等等的做法。[7]所以,超個人心理學家們試圖將各種宗教傳統中有關精神成長的理論、經驗和靈修技術(如瑜珈、禪修等)整合到心理學裏,特別是心理治療的理論與實踐中。他們所研究的題目有﹕各種變異意識狀態、冥想、夢境、迷幻藥、神秘主義、瀕死經歷、各種靈異現象(如心靈致動、超感知覺、超感聽覺)等等。從首席超心理學家塔特(Charles Tart) 的作品,可見一班。[8]請不要以為這是一個旁門左道,打不進主流的學派,這學派現在越來越流行,恐怕這也是整個心理學的趨勢。

有一些超心理學家,公開交鬼,甚至公開自稱通靈人士(交鬼者)。舉個例,加州大學聖地古斯分校(U. C. Santa Cruz)校外課程是為在職人士進修而設,所開設的課程都是最新穎最需求的,留意一下它的課程,可以看見任何學科的趨勢。有一次有一個嚇壞人的課程﹕「你的親人活在你裡面」,課程簡介說﹕「本課程教你怎樣和已死的親人繼續交往……[9]。心理學教人交鬼!

超心理學和心靈學或容格派等學派一樣,他們都在涉足各種邪術,這正是聖經所禁止的﹕「你們中間不可有人使兒女經火,也不可有占卜的、觀兆的、用法術的、行邪術的、用迷術的、交鬼的、行巫術的、過陰的。凡行這些事的都為耶和華所憎惡……」(申十八10-12

 另一方面,超心理學和從前的學派有一個重要的不同點,就是﹕他們相信有靈界;其他學派都以靈異現象為自然現象,靈異能力為人的潛能。事實上,這是唯一的心理學派正面表示相信有靈界,(雖然今天很多心理學家已經傾向屬靈事情)。塔特在他的一本新書中表示,雖然現代人因為科學思想影響,不相信有靈界,但靈異現象是靈界存在的證據。[10] 的確,超心理學的流行也指出了後現代的思想趨勢,人們已經開始放棄唯物主義,漸漸明白物質以外,還有靈界。

但基督徒不要因為他們認識靈界真實,就以為他們跟基督教就是和諧的。靈界中有天使、有魔鬼,基督徒應該小心分辨。但是,正如新紀元一樣,超心理學家不會去分辨善惡,基本上,他們都認為靈界個體都是善良的,願意和牠們來往。基督徒新紀元研究員,無論他對心理學的態度如何,一致同意這一派的心理學是新紀元。

 

 

新紀元技術

新紀元中各種冥想技術的變化已經在「新紀元運動」(中)文中介紹過,其中大部分都在心理學中流行。上邊已經介紹過幾個比較接近新紀元的心理學學派,他們使用冥想、催眠術和各種新紀元技術,不在話下。可是,冥想和催眠術,都在其他不太明顯靈異的學派中看見。

例如,佛洛伊德(Sigmund Frued)書中屢次提到催眠術和其各種用途,他也認為催眠術是不可思議的。但是,佛洛伊德最後放棄催眠術,改用「自由聯想」(free association[11] 和解夢。

羅傑斯(Carl Rogers)不大力推動冥想,但也承認有冥想經歷。他也認為催眠術,和其他心理治療技術一樣,都能顯露人的本來狀況;[12]  他相信冥想可以治病;他也相信靈異現象。[13] 他晚年的思想也漸漸接近新紀元,他預言將來的人類,不但對道德開放,更對變異意識狀態(冥想)、靈異現象、神秘宗教的觀點感興趣。[14] 今天,羅傑斯的預言應驗在我們眼前,心理學功勞不少。

 埃利斯(Albert Ellis)看似一個理智主義者,他並不強調冥想,但他也曾介紹冥想辦法,又推薦使用冥想去抵擋酒癮[15] 弗羅姆(Eric Fromm)更似乎與冥想催眠等技術無涉,但他在名著《愛的藝術》(The Art of Loving)中簡單描述冥想的基礎步驟,並稱之為愛的實踐方法之一。

坊間書店有兩本書,一本叫《給笨蛋讀的心理學》(Psychology for Dummies[16],一本是《白痴的心理學導論》(The Complete Idiot’s Guide to Psychology[17],名字非常有趣,表示這兩本書是寫給完全不懂心理學的門外漢,給他們一個最簡單的介紹,所以它們的內容一定是最基本的資料。筆者發現兩本書都談到催眠術和冥想兩個題目,都表示這些技術是引進變異意識狀態的技術。我再翻一翻心理學最流行的雜誌——《今日心理學》(Psychology Today)最近十年的刊物,發現談到催眠、冥想、瑜伽、禪座、變異意識等題目的文章,不下幾十篇(可能近百篇)。可見催眠和冥想是心理治療中的正統題目。

結果基督教心理治療中也出現催眠和各種冥想方式。「新紀元運動(中)」一文已經介紹過基督教招牌下的冥想變化,其中還有人使用冥想把「耶穌」召來。

各種冥想做法,先帶來甜頭,再帶來禍害,請見「新紀元運動(中)」一文。那麼,我們怎能歡迎這些技術藉著心理學進到教會?

 

 

流行心理學和《邪魔登講台》

貝亞(Randall Baer)曾經是一位新紀元人物,後來信了耶穌,他在水晶方面的著作,叫他在新紀元圈子稍有名氣。當他成為基督徒之後,他寫了一本書,叫做《新紀元的惡夢》(Inside the New Age Nightmare)。書中說﹕新紀元心理學主要是容格派心理學和人本主義心理學,但是,不幸地,其他不明顯的新紀元心理學,也大受其影響。[18] 

我對他的話深有同感。我自己的博士論文,《邪魔登講台》(Unholy Allianve)研究指出﹕邪靈藉著新紀元交鬼人士所發表的教導,大部分可以在世俗心理學中找到,過半數可以在基督教心理學中找到。邪靈不但教導泛神論、輪回、冥想辦法,它們也教導很多流行心理學。現在讓我舉例證明﹕

 

例一﹕不健全家庭

一隻邪靈﹕「這內心幼童(或作內在孩子、Child withinInner child)沒有獲得足夠的愛」,我們需要讓他(或她)獲得所需要的,否則,這孩子將「倔強地拒絕長大」。結果,有些人在他們的成年人生命中,「不斷將他人視作父母」,「很多人在他們的人際關係中,是尋求一個母親,不是妻子、愛人、或朋友。」他們可能找到一個願意扮演母親角色的人,雖然如此,「他們終于還是會說﹕『無論你多努力嘗試,你總不是我的母親!』」 無論如何,他們繼續「將每一個人當作自己的母親。」除了內心幼童之外,我們裏面,還有一個整天惶恐不安的「內心青少年」(Adolescent within),他們都在影響我們成年的人生。然而,冥想可「讓我們解除過去對我們今天的束縛,但你自己必須先行放棄這樣的思想,讓過去的事情成為過去。」

牠的意思就是說,童年傷害造成成年後的人際關係問題。請問這和我們常在教堂中聽到的基督教心理學是否有很大的分別?

 

例二﹕自尊自信自愛

請見通靈出版物《喜悅之道》(Living with Joy)目錄中的兩章﹕

第五章「自愛的藝術」——次標題﹕愛自己就要按你的現狀來接納你自己;愛自己就要離開內疚;你對現實的信念,決定你的經歷; 只有那些對自己有好感的人,才能謙卑;接受別人的愛,就是對別人最好的禮物;不必太認真。

第六章「自我尊敬、自我尊重、和自我價值 」——次標題﹕來自你的力量不是你的軟弱;你怎樣對自己,別人也怎樣對你;所有情況,都是學習機會,讓你獲得更多的能力和愛;自我價值就是注重你的感受 。

 讀上邊兩個例子,讓人懷疑,這些書是通靈出版物,還是流行心理學!想很多基督徒都在教堂的心理學講座,甚至主日講台上聽過差不多的道理。但上邊兩個例子都來自通靈出版物,也就是邪靈教導,我們不擔心嗎?

 

例三A﹕冥想

邪靈﹕「首先,找一個舒服的位置、鬆馳、從七數到一。然後,觀想自己在一個樹林裏,觀想林中樹木、地面、樹枝、樹葉。它提醒我們﹕「你觀想得愈清晰逼真,你的冥想就愈成功。」然後拉撒烈說,觀想自己在森林小徑上漫步,這小徑通往一個柵欄。在柵欄前面有一塊空曠地,地上有四包禮物。它指示我們把禮物拆開,細看和觸摸這些禮物。拆開禮物之後,推開柵欄,那麼,就可以開始柵欄後的一個「神聖的旅程」。最後,它說﹕「當時候到,你準備好,你可以慢慢從冥想中出來。」 

 

例三B﹕冥想

一位基督徒心理輔導說﹕首先放鬆全身、留意自己的呼吸 ,「進入下面這幅圖畫﹕在一個週末清晨,到達自己最喜歡的沙灘……赤腳走在沙灘上,溜達溜達,清晨的海風吹來,感覺輕滑的沙粒撫摸著你的腳,給你一種舒服的感覺,你慢慢地溜達,聆聽海洋的聲音 ……海風撫摸你的臉孔……令你清爽舒服……天邊傳來海鷗的聲音 ……太陽照在沙灘和水上,非常溫暖 ……暫時忘卻一星期來的工作和責任……你看見自己在沙灘上溜達,感覺自己那無憂無慮無拘無束…………藍天、白雲、陽光、沙灘、清風、碧海……[19]

 上邊是兩個教導冥想例子,一個來自邪靈,另一個來自一位基督徒心理輔導,但是相似之處令人震驚,不同之處只在所觀想的景物。現在事實擺在我們眼前,邪靈教導和心理學理論有如此大的吻合,基督徒應該醒悟,把心理學帶到教會來,危險甚大,請繼續見「心理學(下)和教會」更多的討論。

 

 

 

 

 

 



[1] 例﹕”How Can I Develop ESP?” (https://www.edgarcayce.org/about-us/blog/blog-posts/how-can-i-develop-esp/ ).   [2] Lois  Duncan  and  William  Roll,  Psychic  Connections (New  York, NY: Delacorte  Press, 1995),  p.87-88. [3] Ibid.,   p.84. [4] Ibid.,   p.136. [5] C. G. Jung, trans. by Richard and Clara Winston, ed. by Aniela Jaffe, Memories, Dreams, Reflections (New York: Pantheon Books, 1963), p. 190-192. [6] C. G. Jung, The Undiscovered Self, trans. R. F. C. Hull (Boston: Back Bay Books, 1958), p. 89. [7] Association of Transpersonal Psychology 的網版  http://www.atpweb.org/  [8] 例﹕Out of Body Experience: How to have Them and What to ExpectMind Science: Meditation Training for Practical PeopleThe Inward Arc: Healing in Psychotherapy and SpiritualityStates of ConsciousnessLiving the Mindful LifeBody Mind Spirit: Exploring the Parapsychology of Spirituality Learning to Use Extrasensory PerceptionHow to Use Your Psychic Talents[9]  UCSC Extension course catalogue, Winter 96, Psychology # X480.12, “Your Loved One Lives on Within You.” [10] Charles T. Tart, The End of Materialism: How Evidence of the Paranormal is Bringing Science and Spirit Together (Oakland, CA: New Harbinger Publications, 2009) ,front flap. [11] Frank J. Sulloway, Freud, Biologist of the Mind: Beyond the Psychoanalytic Legend (New York: Basic Books, Inc., Publishers, 1979), p. 74.  [12] Kirschenbaum & Henderson, The Carl  s Readers,  p. 233-34.  [13] Ibid.,  p. 46.  [14] Richard Evans, Carl Rogers: The Man and His Ideas (New York: E.P. Dutton and Co., Inc., 1975), chapter on “The Emerging Person.” [15] Albert Elllis and Emmett Velten, When AA Doesn’t work for You: Rational Steps to Quitting Alcohol (Fort Lee, NJ: Barricade Books Inc., 1992), p. 136.  [16] Adam Cash, Psychology for Dummies (New York: Hungry Minds, 2002). [17] Joni E. Johnston, The Complete Idiot’s Guide to Psychology, 2nd ed.  (New York: Alpha, 2003). [18] Randall Baer, Inside the New Age Nightmare (Lafayette, LA: Huntington House, 1989), 157-58. [19] 葉萬壽,《一分鐘沙灘》(香港﹕Innerspace輔導服務,錄音帶,1997

 

 

 

 

回《為真道爭辯》主頁

回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