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简体  

《为真道争辩》下册

第四十二章

圣经批判学

 张逸萍

 

 

 

圣经批判学和圣经无误

 「批判」一词的意思是说,运用个人的判断力,去决定是非好坏,诚然,这是无可避免的活动。无论保守派和非保守派的基督徒,都会进行某类形式的圣经批判。所以,现在出现了各种的圣经批判学,其中可归纳为两大类﹕

 ( 1 )低等批判( Lower C riticism )或经文批判( Textual Criticism ,又作﹕文本批判)

 低等批判尝试从现有的手抄稿中找出原文,好让今天的圣经版本尽量接近原文,愈接近愈好。由于低等批判的前设是圣经无误,所以才有需要对原文认真。

  2 高等批判( Higher Criticism

 一般而言,高等批判学是十八、十九世纪「科学万能、理智至上」的态度的产品,学者们把圣经当作一本人的书,不是超自然的书来研究,所以,这也是新神学家的释经办法。高等批判又可分为两大类﹕

( a )建设性的——如研究作者、写作日期等。

( b )破坏性的——否认圣经的真实性(全部或部分)。一般而言,他们否认神迹和预言。他们有一个基本前设,就是﹕圣经除非被证实,否则应算为有错,是不可靠的。   

总而言之,低等批判问的是﹕原文讲什么? ( What ? )高等批判问的是﹕谁讲的?什么时候讲?在哪儿讲?为什么这样讲? Who ? When? Where? Why?

 

 

低等批判

 低等批判学的主要工作是﹕研究圣经手抄本,设法知道原文说什么。如果可以的话,就找出它的每一个字,愈准确愈好。然后根据学者研究的结果,于是得出一些「鉴定原文」( critical text );而现代很多圣经翻译本都是根据这些鉴定原文。[1]

 举例来说,马太福音二十六章、马可福音十四章、和哥林多前书十一章都讲到擘饼,其次序都是﹕饼、杯。但只有路加福音廿二章17-20节的次序是﹕杯、饼、杯(根据中文和合本、英王詹姆斯钦定版( King James Version ,简称KJV) 、美国标准版( American Standard versions ) ;而修正标准版( Revised Standard Version )和新英文圣经( New England Bible )只有﹕杯、饼。

 原来古代手抄稿中有两个版本。亚力山大抄本( Alexandrian manuscript )有较长的记载,西方手抄本系统( Western family )的记载是较短的;二者的17-19节都非常相似,然后较短的版本没有第二次的「杯」。另一个希腊文的魏思科和霍尔特( Westcott & Hort )版本也是较短的版本,但它把19节后半和20节放在括号内,表示出处有疑问。现在大部分人是接受长版本,少数人接受短版本。[2]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见圣经虽然有很多手抄本,其中也实在也有些差别,但这些差别完全不影响经文的意思,更不影响人认识上帝和祂的救恩。当主耶稣设立擘饼圣礼时,其中有杯和饼,大有可能当天晚上,他们把饼和杯传递了好几次。其实杯和饼的次序及次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杯和饼的意义。

 当不同手稿出现差别的时候,研究低等批判的学者们各有一些标准去鉴定哪一个手抄本比较可信。魏思科和霍尔特( Westcott & Hort )提出下面原则﹕[3]

 1。愈旧的手稿愈可信。

2。阅读愈有困难、及不平顺的手稿,愈有可能接近原稿。

3。如果故意修饰,使文字平顺,多是加添,而不是删除。所以,短的文字应该更可靠。

4。手稿愈能乎合作者的风格愈可信。

5。手稿若显示是从不同手稿合并,则不可信。

6。版本愈能显示它是其他版本的前身,愈是可靠。

7。使用这些原则,在同一个手抄本中的很多地方,作出测试,以决定那一个手抄本最早、最可靠。

8。然后把手抄本归类于不同的系统( family )。

9。来自比较可信的手抄本系统的个别手稿比较可靠。

 其他研究手稿的学者所提出的标准也类似,他们都比较相信那些短的、阅读有困难的、属于可信的系统的。

 

 

高等批判

 历史上的基督教相信圣经是神所默示的,然而十七、十八世纪科技开始发达,一般人的态度也开始改变,于是神学也随之改变。早期的自由神学家认为科学和信仰有冲突,都不相信神迹,而认为行善最重要;但后来的新神学家如布特曼则以喻意式去解释圣经中的历史,找出「意义的历史」等等。无论如何,自由神学从此开始和高等批判结下不解之缘。

 总而言之,高等批判的哲学基础是﹕自然主义、不可知论、进化论、存在主义等等。这些神学家也受了当代的无神论者如休谟( David Hume )等反对超自然事情的精神影响。

 也许,其中有一部分人的本意是好的,他们以为这样可以帮助基督教面对科学的挑战,免得圣经落伍,被人淘汰。但是,他们的做法是错误的,至终使人怀疑圣经,甚至怀疑上帝。

 高等批判也不是完全坏的。当他们研究圣经作者和写作日期时,他们很可能在这些方面有所贡献。然而,高等批判的破坏性,实在大大超过它的建设性。那么,它是的值得福音派去使用?有神学家表示﹕「我们从高等批评学中所得到的知识和益处,根本不及它为教会带来的不良影响巨大。它影响了教会对圣经无误和权威的信任,也影响了教会对上帝话语的研读。在高等批评学的历史中,从开始到现在,都显示了它反叛上帝,因为它的前设彻底跟圣经中那位上帝对抗,所以,基督徒应当拒绝这个释经方法。[4]

总而言之,高等批判即使有价值,也是极微小的,而它那巨大的害处会使它的价值黯然失色。这就是福音派不使用这些批判方法的原因。[5]下面是高等批判的一些主要派别﹕

 

 (一)历史批判( Historical criticism )

 历史批判乃针对圣经的历史记载是否属实,还是神话传说;又调查圣经中的人物是否历史人物,还是神话中人。[6]历史批判包括三方面﹕决定圣经文件的日期和传统、查证圣经中的事件、根据他们的解释重写历史。史蒙( Richard Simon )可算历史批判的奠基者,他写了一系列历史批判书借,很多自由派神学家和新正统神学家都受它影响。[7]

 举个例,有人根据罗马书五章12-14节推测,亚当并非历史上第一个人,不过是以色列人的先驱。[8]至于摩西是否真有其人,出埃及记的记载,如出埃及和过红海,是否可信,更是多人攻击的对象。其他旧约历史、先知神迹亦不幸免,全被批判。他们除了质疑新旧约历史和人物之外,最重要的当然是,他们质疑耶稣,认为祂不过和普通人一样,没有行神迹,也没有自称为神。

 历史批判有一个前设﹕圣经历史记载是假的,除非有合理性的证据,否则不能被接纳为历史。然而,神已借着现代考古学的发现,回应了历史批判,并推翻很多学者所提出的质疑。 (请见「圣经可信」(上,下)文。)

 后来有一些比较保守的神学家,也利用他们的批判办法,进行了一些有建设性的研究。他们一面高举传统教义,承认有神迹、童女生子、复活等事,但另一方面,也以理性批判圣经历史,结果产生了其他的批判形式,例如来源批判。[9]

 

 

(二)来源批判( Source Criticism )

 来源批判乃是研究圣经资料的来源、作者、写作日期等。有时他们认为某些书卷是假的,甚至后来主张要修改圣经正典。 

一个流行的例子就是符类福音(指马太、马可、路加)的研究。他们认为有一本最早关于耶稣生平的记录,叫做「Q」。 Q来自德文Quelle ,即来源之意。据称,Q 乃是耶稣讲过的话的汇集,而其他福音书作者乃以此为根据来写作。最早推动Q这个想法的人是十八世纪的自由神学家士来马( Friedrich Schleiermacher ) 。后来,麦伯顿( Burton Mack )更说有四辑的Q ﹕ proto-Q1 、 Q1 、 proto-Q2 、 Q2 ,都是主后30-65年所写的。[10] 

他们认为马太、马可、路加三者同源,来自Q福音。三作者都以Q为根据来写他们的书;然后另有人说符类福音主要有两个来源——Q和马可,二者同时成为马太和路加的写作资料。[11] [12]

但是﹕

1。根据圣经,福音书作者都自称是目击证人,又或者是根据目击证人的见证写的,不是道听途说的。

2。 Q福音绝对是假想中的产品,除了存在于现代圣经批判者的想象中,历史上从没有人提起它,也没有任何手抄本,或考古学证据作为支持。虽然如此,Q 已被传讲到一个地步,使很多人信以为真。人不信有证有据的四福音,却相信那根本不存在的Q,实在荒唐。

3。奇怪的是,曾有一位布特曼( Rudolf Bultmann )的学生居然反过来批评Q 这样的理论,她说「新约的历史批判没有资格被视为科学」,「福音书不是作者重编一些已有的资料而来」,「每一本福音书都是一个完整和独特的见证。[13][a]

 至于约翰福音,批判者都认为它的历史性比较符类福音次品,因为它对基督的描写,和对事件的先后次序跟其他三卷福音书不同。自由神学家认为约翰福音成书于第二世纪。但当雷兰蒲草纸片断( Rylands papyrus)被发现,并认定是第二世纪初期的手抄本,这就证明约翰福音在当时已经流通散播,所以它成书于第一世纪的结论比较合理。又由于约翰喜欢用抽象名词,如「道」( Logos ),所以有人说它是一个受了希腊文化影响的人写的。但这样的讲法,又被死海古卷推翻,因为在那些古卷中,也有这样的字眼。[14]

 

 

)形式批判( Form Criticism 文体批判( Literary Criticism

 形式批判乃研究文体的种类,它也涉及作者和日期。虽然文体批判本身不一定具破坏性,但研究的人比较喜欢把写作日期延后,和喜欢怀疑传统的圣经作者。据他们宣称,研究圣经文体,可以认识它的写作背景( life setting )。以下是形式批判或文体批判的一些著名例子﹕

 

(1)摩西五经

 威尔浩生(Julius Wellhausen )的「底本说」( Documentary theory )对摩西五经的批判,可算是最具代表性的例子。在他之前,史蒙已经提出当摩西五经谈到神的时候,其中有些地方用耶和华( Jehovah )这个字,但有些地方用以罗欣( Elohim )这个字,所以他认为至少有两个作者。由于威尔浩生相信宗教进化论(一神宗教是从多神宗教进化而来的),他发表了更进一步的文件理论,认为五经有四个作者(J、E、P、D),而且是很后期的作品。根据这个理论﹕

 1。凡使用耶和华的地方是「 J 」作者,写于公元前九世纪的;

 2。凡使用以罗欣的地方是「 E 」作者,写于「J」之后一个世纪;

 3。利未记明显是祭司写的,叫「 P 」作者,(P 代表祭司『priest』),写于公元前五世纪;

 4。至于申命记是另一位「 D 」作者,(代表申命记『 Deuteronom y 』),写于公元前640-609年。[15] [16]

 但是﹕

1。摩西五经反映了公元前十五世纪的埃及社会和当代的社会风俗习惯;

2。其中完全没有提及耶路撒冷的名字,可见不是后期作品;

3。至于使用耶和华或者以罗欣 两字,都不足以证明有两位作者;

4。而且摩西有足够资格和能力写五经 。 [17]

 

(2)以赛亚书

 另一个例子是对以赛亚书的批判,十八世纪的高培( Koppe )建议说,该书的五十章是被虏到巴比伦之后,另一个作者写的,他可能是以西结。艾克洪( Eickhorn )则认为,以赛亚书40-66章,另有作者;所以可能有第二个以赛亚( Second Isaiah, Deutero-Isaiah )。他的理由是﹕ 40-66章的内容看似是在巴比伦写的,因为写作风格不同,神学观点也不同,而且这一部分的内容有很多预言。后来,更有人说56-59章是第三个以赛亚写的。[18]

 可是﹕

1。任何人都可以凭常理推论,同一个作者,可以有不同的写作风格,更可以论及不同的题目。所以,这些圣经批判者的论点很弱,简直难以致信。

2。而且从上面描绘而观,可见自由神学家对以赛亚书作者的理论都各持己见,无法统一,所以他们意见的可信性甚低。

 

(3)但以理书

 还有一个熟悉的例子,就是对但以理书的批判﹕批评家说它有两个作者, 1-6章是一个, 7-12章是另一个,因为前者是历史,后者是预言。很多新派神学家,如斯宾诺沙( Spinoza ) ,都同意这说法。他们认为,前半是公元前三世纪的人写的,而后半则是玛克比时代写成的,因为其中有很多似乎是「预言」,是为了鼓励玛克比时代人的士气而写的。如果将写作日期推迟,这些预言就不再是预言,可见这些自由神学家的居心,就是不愿意承认圣经中的预言,而预言乃证明圣经是神的话的一个有力证据。

 保守派人士都反对这样的观点,因为它没有足够的理由支持,因为﹕

1。光是文体或写作风格,不能证明是两个完全不同时期的作者。

2。批判家把写作日期推迟至公元前165年,其实亦无扎实的证据。反之,耶稣和圣经其他地方证明有先知但以理之外,犹太历史家约瑟夫( Josephus )说,亚历山大曾经看过但以理书,那是比主前165早二百年的事情;而且在死海古卷中,也有已被鉴定为公元前538-333的但以理书。[19]

 除了批评预言之外,自由神学家亦批判该书的历史记载有问题,但现代考古学的发现已把该书证实了。[20]

 

(4)新约

 二十世纪的形式批判和来源批判渐渐合并。批判家们研究从福音历史事件结束,到第一本福音书写作期间,有什么口传的资料;然后从早期教会的历史文化背景去明白其写作。新的理论是﹕符类福音乃来自一些口传( oral tradition )。作者根据所有口传的资料,然后修改耶稣讲过的话和做过的事,逐渐编辑成福音书。此外,他们又认为很多保罗书信不是保罗写的。[21]

 我们若要比较福音派和非福音派神学家对福音书作者和耶稣言行的关系,可以这样说﹕福音派认为作者在报导;非福音派认为作者在创作。前者认为,作者们选择事件来报导、整理排列、释义(意译[ paraphrase ] )、更改形式(如文法)、更改措辞用字、翻译、解释、编辑;后者认为,作者们制造事件、错误整理、加添、改变内容(包括神学思想)、改变意思、误译、误解编写修订。

贾思乐( Norman Geisler )总论说,形式批判似乎有两个基本前设﹕

1。早期教会的人不管什么是事实,为了迎合自己当时的需要,随便口传一些虚构的东西。

2。新约圣经作者只不过是一个编辑,将一大堆零零碎碎的资料搜集成书。[22]换言之,圣经不是神所默示的。

 顺便一提,传统批判( Traditional Criticism )乃文体批判的一旁支。它研究口传怎样被记录为圣经的历史。据他们说,以色列人先祖的故事,是经过多年的口传,才被搜集成书;所以老早已经变质了。学者希望找出,口传的说话是怎样慢慢变质的,于及口传和圣经的记载有什么出入。由于口传既不能实证,也不能反证,结果,他们没有什么定论。他们很难证实最早的口述是怎样的,至于怎样被修改也无法得知。他们的论据非常薄弱。神学家莫荣高( Mowinckle )说「礼拜仪式的传统」乃来自被虏前的圣殿礼仪和社会文化。另一位神学家说,旧约圣经中的神话和宗教仪式,是希伯来人和当时的中东人所共有的。[23]

 

 

(四)编纂批判( Redaction Criticism )

 编纂批判是从形式批判发展而来,但矛头却指向书卷的作者。 (编纂和编辑有别。一般而言,编辑只在文法、形式上改变,不涉及内容;但编纂除了编辑之外,还包含修改删添的意思)编纂批判家们认为,圣经除了原作者之外,还有一些编纂者。他们将原稿增删修订,和决定选用些什么材料,有时甚至有个人的偏见。 

编纂批判家通常都否认传统神学家所同意的圣经作者。他们说圣经的书名,以名人之名字为名,是为了声誉,作者不一定就是那位先知或使徒。[24]自由神学家说,马太、马可、路加、和使徒行传的作者都是有动机的,他们写书是为了宣传他们的神学思想。诚然这是真的,但这不等于他们都是动机不良、歪曲事实,更不能因此说福音书是虚构的。[25]

 以下是批判家的几点借口,常拿来说明圣经除了作者之外,还有编纂者﹕[26]

 1 。摩西不可能写自己死亡之事,所以很可能申命记34章是另一个人加上去的。 ——但是,神也可能使用另一个先知(如约书亚)写最后一章,这并不等于编纂。

2 。申命记二章10-12节放在括号内,可见是后人加的。 ——但是,这样不成理由的理由,简直可笑,因为很多文章都有括号,它不一定是另一个人加上去的。

3 。历代志上下是编纂者,根据一些先知预言,编纂而成。 ——可是,任何书借都可以引用另一作者的话,所以历代志上下虽然引用其他先知的话,也不等于编纂。

 4 。诗篇分五卷,每卷之前有标题,可见是编纂之工作。 ——但是,圣经本无章节,而后人分章节,正如诗篇分卷。而且分章节之事不能算为编纂,因为他们没有更改内容,也没有在其中作取舍。

5 。箴言一共有几个作者,可见是编纂的。 ——虽然这是真的,箴言三十章是亚古珥写的,三十一章是利慕伊勒写的,但不等于编纂,神可以默示几个先知合写一本书。

6 。耶利米书有两种手稿传留,其中希伯来文的版本比希腊文版本为长,可见有编纂者修改。 ——保守派的神学家也同意,耶利米书有两个长度不同的版本,原因无法证实,可能是耶利米在没有完成全书之前,曾经发表过一部分。这不一定是编纂者所为,可能还有其他解释。

 编纂批判的问题很明显﹕ 1 。神在圣经中多次说不可在祂的话上有所加添,所以不可能日后有编纂者,而且还有这么多。 2 。圣经中没有提出神默示编纂者的观念,只有默示作者,所以编纂观点,和默示的观念相反。如果以色列人要试验先知,他们也要试验这些编者?但圣经没有提及如何试。 3。低等批判(经文批判)同意,圣经原文,因为抄写而产生差别( scribal changes ),但这不是修改。 4 。今天保守派的神学家认为,只有最早的第一份原文( autographa )才是神所默示的。如果后人可以随意编纂,经文必定会不断变异,而失去最早所默示的样子。 

在此可以概括基督徒学者们对圣经抄写的两个观点。正确的观点是﹕抄写员们在编辑;不正确的观点是,抄写员们在编纂。前者传递真理,所以他们改变文法、改变样式、改变抄写媒体、整顿预言、更新名字;后者纂改真理,所以他们改变神学思想、改变事实、改变信息、在预言上增添、编写事件。

 

 

(五)影响未普及的圣经批判

 高等批判的类别并不止于上述几个,它仍然在转化更新,新的学派和名堂肯定会继续出现。下面是一些更新颖的﹕

 

1)读者回应批判( Reader-Response Criticism

 这是一个相当新颖的圣经批判法,是后现代影响所致。它的研究中心就是﹕经文和读者的互动。从前传统的释经法要研究历史背景和作者原意。但此批判法不管历史背景,也不关心文体,它只关心一件事﹕ 就是读者读后的反应。批判家们也表示,读者的解释也定会被他们所属的社群所影响,他们称之为「解释社团」(Interpretive communities),每个社团都有他们自己的一套释经规则。又因为后现代哲理的影响,他们认为「作者原意」是不可能找得到的,甚至圣经文本、历史、作者,也是无法肯定的。[27]

说到底,读者的责任就是为经文制造『意义』。从前这是作者的工作,现在是读者的。读者是圣经解释的权威,每一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解释,而且权威都相当。这样的态度,非常接近从前哲人康德(Kant)的哲理。可是,它却和我们所相信的启示观念相反,我们相信神向人启示真理,圣经是神的特别启示。读者回应批判家实在是持不同的神学观念﹕不是神主动向人启示,而是人在寻找神。也许可以说﹕经文没有『意义』,也没有绝对真理。[28]

 

(2)解构主义( Deconstruction )

「解构主义」 ( Deconstruction )最能反映后现代的影响。要明白解构,必须明白什么是后现代主义,请阅读「后现代主义」文。简单来说,后现代的精神是反抗传统、认为没有绝对真理、没有肯定知识。还有一点,他们尤其怀疑传统「词义」,就是说,文字可以有不同的解释,甚或没有意义。

举个例,哈巴谷书的写作背景是什么?如果要认真追究,包括作者当时的心态等,我们只能说﹕不知道,不能肯定。[29]那么,为什么只有一些权威学者们才能有正确的圣经解释?事实上任何人都可以有自己的解释,所以释经可以是多元化的。同样的原则可以应用到其他经文上,因为读者的创意,经文可以「解构」出无限量的可能意义,所以经文是没有统一或唯一正确的解释。[30]         

 再举个例,保罗书信是谁写的?真是保罗吗?例如,有人因为帖撒罗尼迦后书所用的字眼和前书一样,所以结论说,是同一个作者。后现代学者们却争论说﹕可能另有一个冒名的保罗,因为他要伪冒,所以蓄意模仿保罗的字眼。这样说明一件事,我们无法相信保罗书信是保罗写的,而且不知道是谁写的。再推广这个想法,我们对圣经可以有任何意见和解释。[31] 

 

3 正典批判( Canon Criticism

 正典批判是一个相当新的学科,它不针对某卷书或某段经文,却研究现在圣经正典的选择过程,他们针对个别经典如何被选上,及应否被选上。所以他们问﹕为什么这些经卷被选上?[32]这些书目是哪个团体开始采用?哪个继续采用?为什么?[33]

 学者们怀疑,正典成立时,可能是因为某教派的意见占上风,以致其他书卷流失。例如,我们今天在死海古卷中,找到今天被视为次经、伪经的手抄本,却没有以斯帖记,可见爱色尼人不接纳它。七十士译本也有几本书,是希伯来文旧约所没有的。[34]又例如当新约的一些次经伪经发现之后,耶稣研讨会高举《多马福音》,使之与四福音地位等同,(可见于他们所出版的《五福音》( Five Gospel )。 )所以学者认为,需要从当时的社团情况着手,研究为什么有些书被包括于正典,其他却不能,然后这样的决定又怎样变为传统。

 有关新旧约正典成立的讨论,请见「圣经可信」文。

 

4 心理批判( Psychological Criticism

 顾名思义,这个批判办法是从心理学理论的角度去解释圣经。研究者集中于经文的象征符号和角色之间的心理动力,找出经文所呈现的心理原则。例如,佛洛伊德( Freud )派的释经者视创世记第三章中夏娃被蛇诱惑的故事与性交大有关系﹕「吃」代表「性交」、「分别善恶树」代表对性行为的知识,所以其结果是「怀胎」。[35]容格( Jung )派的圣经分析员认为未有夏娃之前的亚当包括男性和女性( animus, anima ),「生命树」和「蛇」各代表梦境和神话中不同的原型( archetype )。 [36](请见「心理学」上下文的介绍。

 诚然,信仰纯正的基督徒很容易看得出,这样的释经不但「有问题」,简直是一塔糊涂、啼笑皆非。但请问,今天的教会讲台、基督教书籍,其中有多少信息和圣经解释也是受了心理学的影响?例如「爱人如己,就是先爱自己,才懂得怎样爱别人」,这是圣经的原意吗?不是,原来这是无神论心理学家弗罗姆( Eric Fromm )的理论。 (其他例子,请见「心理学」上下文的介绍。)

 

( 5 )社会科学批判( Soci al -scientific Criticism )

 此批判法亦相当新颖,它借用社会科学(尤其是人类学和社会学),研究圣经书卷写作时代的社会文化背景,怎样影响作者和写作对象,从而得知经文对现代读者有什么意义。[37]虽然研究写作背景没有什么明显害处,但是,这派的释经者也接纳来源批判、形式批判、传统批判等高等批判的意见,所以,结果他们的圣经解释也常是自由神学家的意见。

 举个例,他们同意彼得前书的作者不是使徒彼得本人,而是后人借用他的名字写的。作者写作的动机在于鼓励当时在小亚细亚受苦的基督徒。作者的策略是﹕他们受到犹太人的迫害,所以用「被拣选的族类、是有君尊的祭司、是圣洁的国度、是属神的子民」(二9)鼓励他们;此外,外邦非信徒对他们也存敌意,所以对他们说﹕「你们是客旅、是寄居的」,鼓励他们「在外邦人中,应当品行端正,叫那些毁谤你们是作恶的,因看见你们的好行为… …归荣耀给神。」(二11-12)最后,作者希望这个新的基督教运动团结,并以罗马教会为领袖。[38]

 

 

(六)似乎无伤大雅的圣经批判

 下面是一些没有那么偏离真道的圣经批判法﹕

 (1)叙事批判( Narrative Criticism )

 这门批判学自称是唯一不借用世俗文学研究法的。它假设作者向一个理想读者传达信息。(这读者不但能明白文字中与当时背景有关的事物,也能完全明白作者希望传达的信息。)研究者的工作集中于每段文字的叙事结构、剧情发展、主题、角色等。所以,他们问﹕作者原意是什么?理想的读者有什么观点?有什么是剧情重点?什么是次要?角色的品格是什么?读者对其中的角色是同情?还是反感?故事的社会和时空背景是什么?

例如,有人分析马太福音的剧情,找出六个重点﹕耶稣出生、开始传道、施洗约翰、该撒利亚腓立比的对话(太十六13-28)、洁净圣殿、大使命。[39]

 

(2)结构主义( Structuralism )

 现代对文学的研究法之一是结构主义,它的意思就是找出文献中的结构。正如句子有语法,文献也当有一定的「法规」。目前最普通的工作是找出一些相对的组合,例如﹕善与恶、生与死、贫与富。当应用在圣经研究上,研究者也鉴别了「新与旧」(太九16-17)和「说与行」(太廿2-3)。[40]

 

(3)修辞批判( Rhetorical Criticism )

 从前有一些研究诗章和文献的人发表了一些理论。例如﹕写作可分为三类﹕指导、取悦、说服。又有说,可分为﹕评断、劝导、褒贬。将这研究方法应用于圣经,加拉太书就是评论式的;登山宝训却是劝导式的文学。[41]

 

这三个批判法虽然不明显具破坏性,但因把圣经当作世俗文学一样来研究,结果没有什么贡献,因为他们忽略了书中重点,得不着圣灵借著作者对我们讲的话。

 

 

批判「高等批判」[42] [43]

 总而言之,高等批判学家认为,圣经乃根据口传,作者们道听途说,搜集资料而写成,又或者因为心中本有议程,而且之后还有其他人可随意编纂修改。但是高等批判学的问题显而易见﹕

 1 。高等批判认为除非能证明传统观点是对的,否则他们就先以传统观点为错。但这样的态度是错的,正确的态度应该是相反。

 2 。忽略圣灵的工作。圣经告诉我们,耶稣应许赐下圣灵,使圣经作者想起主耶稣所讲的话。

 3 。他们视新约故事为神话和民间传说。他们极度轻视先知、使徒和目击证人的工作,认为这些人的信用甚低,甚至有如骗子。新约作者分不清那一句是耶稣的话,那一句是自己的话。早期教会也不关心圣经的记载是否属实。

 4。他们抱有反对超自然事情的偏见(自由派神学家都抱此偏见)。

 5。他们对新约的批判,常是根据文字和风格,但这是很弱、很主观的理由,因为人的写作风格,可因写作对象不同或其他原因而改变。所以,虽然是不同风格的写作,但仍可能出自同一人。

 6。高等批判根据某些字眼被使用的频繁性,而决定写作时代和作者,这也是非常弱的论据。举个例而言,中国基督徒常将「神」和「上帝」二词交替使用,但这不表示有两个作者。

 7。高等批判家说如果同一书的神学理论有转变,那就证明是另一个作者的手笔。但神学思想有很多不同的题目,而同一个作者可讲论不同神学题目,不等于是转变,更不等于是两个作者的手笔。

 8。高等批判家说,如果一个作者没有提及某一个神学思想,那就表示他是反对的。例如保罗在他的书信中,并没有提到基督是最高的大祭司,所以表示他不是这样想,因此希伯来书不可能是他写的。这一点根本不成理由,因为保罗可能在希伯来书引用一个适合希伯来人的比喻,在其他书信则不用。

 9.有一部分高等批判法源于世俗文学研究,所以研究者把圣经当作文学而不是神的话,结果得不着重点。

 10。无可否认,高等批判的最大祸害是破坏了人对圣经的信心。

 请看这位圣经批判学者的话,你就可以知道上边的评语并不夸张。他说﹕「从我们的观点而言,常被认为有创见的先知们,甚至他们一时自发的神谕,不过是直接或引喻式地引用当时所属社团的权威性传统……」「整本圣经可视为一个故事……有着能适合不同时代的智慧,这些智慧讲及人怎样在他的时代生活。这故事是以神为中心……充满了神的行动和说话……圣经完全是历史的产物,它有着人的限制﹕批判学只能问,写圣经的人从前相信上帝说了些什么话?做了些什么事?」[44]

 鲁益思( CS Lewis )提出一些非常有意义的评论。他讲到如果将高等批判办法用在他的作品上,批评家很快会对他的和他朋友的作品下评语,说某些是真的,某些是虚构的。但是,他很肯定地说,这些批评的人通常都是错的。所以,将历史重修,不能保证它比本来的历史更可信。圣经批判工作也是一样,无论风俗、语言、种族特征、阶级特征、宗教背景、写作习惯、和基本假定,这些现代学术不可能更确实、更密切、更本能的知道从前的事。[45]

 如果用逻辑去推理,主后300 年的基督徒,根据他们所有的资料,宣称某书的作者是某人(例如说,约翰福音的作者是使徒约翰)。那么,有没有可能,二千年之后今天的学者,凭他们的批判或推测,而得出一个更准确、更可靠的结果?当然不可能,除非从前的人全部都不诚实,都故意欺骗,但是我们既没有证据,可以证明这样的猜测,也找不到可能的动机。

 贾思乐说,在解释圣经的时候,人常犯了一些基本错误﹕其一,以为愈新的理论或解释,就愈可靠;其二,学者的圣经解释通常都是对的。他的观察非常准确,即使在福音派中,这样的态度亦不罕见。如果是科学发明(例﹕电脑),大有可能愈新愈好,愈是有名的学者所发明的愈好;但至于道德、信仰、真理和圣经解释,就不见得愈新愈好,也不见得愈新从学术角度去研究就愈好。新神学、新正统、圣经批判正是好例子。

 贾思乐又说:很多学者为了要有挑衅性的发现,他们治学并非为了真理。同样的,如果是为了个人名誉、理想、和野心去事奉神或者研究圣经,迟早会产生问题。所以他曾说﹕「信仰比学术重要。」( Lordship over Scholarship )我们应该花时间去发现真理,而不是提出惊人理论,哗众取宠。

 

           

耶稣研讨会( Jesus Seminar )

 1985年,耶稣研讨会创始人费恩克( R obert Funk ) ,在加州成立耶稣研讨会这个组织,有七十多位圣经学者参加,他们都是大学教授,其中包括基督徒、天主教徒、无神论者、和犹太人。这研讨会他们每年开会两次,也很喜欢公开发表言论,在报章杂志常看见他们的言论。该组织的出版代表作有《五福音》。

 他们的工作主要是决定福音书中,那些说话真是耶稣讲的、那些说话是作者自己的,却将之归于耶稣。他们「研究」的方法是投票!会员用不同颜色的球,对福音书每节圣经的可信性作出投票。红色代表﹕实在是耶稣说的;粉红色代表﹕可能是耶稣说的;灰色代表﹕很可能不是耶稣说的;黑色代表﹕肯定不是耶稣说的。

 他们投票的结果,五卷福音书的成绩如下﹕

马太福音—— 2.6% ;

马可福音—— 0.6% ;

路加福音—— 0.6% ;

约翰福音—— 0.0% ;

多马福音—— 1.5% 。[46] 

马太福音的成绩最好,很可能是因为耶稣研讨会的人喜欢登山宝训。最惨的是约翰福音,得个大光蛋!大概是约翰福音在四福音中,包含最多见证耶稣是神儿子的话。

 耶稣研讨会的工作出了什么问题呢?问题太明显了﹕

1 。人不能用投票方式来决定真理,投票只是意见调查;

2 。耶稣研讨会的前设仍是反对超自然事情;

3 。认为福音书的写作日期很迟;

4。接纳理论中的「 Q福音」为事实;

5 。接纳其他伪经,如多马福音。

 笔者想在此引用一位保守派基督徒的话说﹕「如果有人对『耶稣研讨会』的意义投票,你想结果会怎样?」[47]

 

 

圣经无误( Inerrancy )和完备( Sufficiency )

 既然许多神学家对圣经有那么多批判,他们又怎样看圣经无误的问题?关于这一方面,现代神学家有三种观点﹕

 1。圣经无误。

2。有限的无误。

3。圣经有错误。

 

(一)圣经无误( Inerrant )

 圣经无误的定义是什么?就是说﹕如果所有的事实都清楚,而且解释正确,那么,圣经第一份原文是没有错误的﹕无论教义、道德、社会科学、或者自然科学,都是没有错误的。[48]虽然今天有很多神学院和神学家都不承认圣经无误;但是,有一些神学院,如三一神学院( Trinity Theological Seminary )和威斯敏斯特神学院( Westminster Theological Seminary ),还是坚持圣经无误。[49]

 (1)无误的意思

 基督徒对「无误」这个观点常有误解之处,我们应当留意以下几点﹕[50]

 1 。圣经不需要有现代科学的准确性,也不必和现代科学观点吻合,因为科学仍在不断改进中。例如说「日落」,不算是科学上的错误(没有人在一般谈话中使用「地球旋转,背着太阳」来描写旁晚时分)。「芥菜种是最小的」(太十三32 )也是一样,耶稣并不需要指出科学上最小的种籽,但芥菜种是当时人所认识最小的种籽,否则不但当时人不明白,以后十二、十六……世纪的人都可能不明白。

 2 。圣经的用词,可以对事物综合概括化。例如,每个月的14 、 15 、 16日都可以称为「月中」。事实上,上边两点,不过是一般人谈话的方式;所以,要求圣经完全使用科学术语,那是不合理的要求。

 3 。圣经可以使用比喻性的讲法,例如耶稣说﹕「我就是门」(约十9),有头脑的人都不会问﹕谁是门上的把手?

 4 。新约引用旧时约时,可以有「不准确」的语录。

 5 。圣经记录事情的时候,不必把所有事情都记录下来。四福音就是一个好例子,每个作者都只记录事情的一部分,但批判圣经的人却因此说四福音有矛盾。

 6 。圣经可以记录别人(如撒但)所讲的谎话。 

7 。圣经也可以引用其他非神所默示的书中所讲的不准确的话(如徒十七28 )。

 

(2)无误的证据

 为什么说圣经是无误的?[51]这个问题不容易回答,因为需要非常广泛和大规模的研究。况且有些事情由于人类能力有限,所以无法知道答案。所以,在某程度上,对圣经无误需要运用信心。现在简列几个合理的原因﹕

 1 。圣经宣称本身无误(提后三16 、赛四十8 );耶稣也如此说(太五18)。如果耶稣说,圣经的「一点一画」都不能废去、也不落空;那就是说,圣经连最微小的错误都没有。

2 。关于圣经是神所默示的(有很多证据证明,例如预言的应验),上边已经讨论过。神的默示是不可能有错误的。如果我们能相信一位全能的神,我们当然也能相信,祂能保守祂的话中不会渗入错误。

 3 。上边两点,乃是以圣经的说话,证明圣经无误;无可否认,这是一个循环逻辑。虽然信徒可以接纳,但非基督徒,尤其是敌视基督教的人就不容易被说服。所以,另一个办法就只有逐个圣经难题去解答。经过二百年的新神学和高等圣经批判,仍然没有人能找到圣经有任何错误。[52]反之,很多所谓圣经难题,现在都被学者解答了;人可以在今天的基督教书店里,找到很多专门解答圣经难题的书籍。许多无神论或敌基督教的书籍和网版,常常列举很多所谓圣经的错误,其中大部分都很容易回答,根本算不得难题;至于其余比较「困难」的题目,许多护教学书籍都会有解答。

 4。如果圣经有错,我们需要一个比圣经更高的权威,才能决定圣经那里有错?本该是怎样的?但谁有资格成为这个权威?如果没有这样统一的权威,结果就是各人随意解释圣经、修改圣经。于是所得的不是真理,而是个人意见。

 

(二)有限的无误( Limited I nerrancy )

这一派的神学家以富乐( Daniel Fuller )和富乐神学院( Fuller Theological Seminary )中的一些学者为代表,他们主张「有限无误」 ,意即圣经在教义(信仰和生活)上没有错误,但在历史、地理、和科学上却可能有错误。

 他们拒绝宣称圣经无误,选用「无谬」( infallible )一词代替。在此之前,无误和无谬并无分别,但现在一般人使用「无谬」一词,意指圣经基本上是正确和可信的,但并非完全没有错误。换言之,「无谬」在程度上比「无误」松懈。 (注﹕中文inerrantinfallible两字的翻译很混乱,很多时候是交替而用的。)

 「有限无误」一观念,不攻自破,理由如下﹕

 1。如果圣经在科学上有错误,就不可能在神学上无误,例如﹕倘若没有亚当这个人,原罪的教义就是错的;当耶稣论及亚当等,他也是在撒谎。

 2。其次,今天人认为在圣经中是错的科学、地理和历史,很可能是因为人的无知,又或者人所能够得到的资料不足以让我们明白圣经,日后若能知晓,圣经可能真的是无误。举个例,耶稣医好瞎子的故事,圣经记载﹕「耶稣将近耶利哥的时候」(路十八35 ) ;但同一个故事,马太福音却说﹕「出耶利哥的时候」(廿29),从前的学者因而说,圣经是互相矛盾的。但后来考古学发现原来有两个耶利哥,一个是新的,一个是旧的。耶稣当时可能正离开旧城,前往新城去。[53]

 3。再者,有些人不喜欢圣经某些教训,因为这些教训和他们的世界观有异(例如圣经和进化论相反),由于他们不能接受圣经创造的记载,于是说圣经的创造记载是错的。

 4。最后,提出「有限无误」亦即是说圣经是有错的。这只不过是一个掩饰和误导的讲法,至终会导至主观性的圣经解释。

 为了回应有限无误和其他类似的错误,一群基督徒学者,于1978 年,在芝加哥展开会议,发表了一份「芝加哥圣经无误宣言」 ( Chicago Statement of Biblical Inerrancy )。这群学者包括鲍易士( James Boice )、贾思乐、巴刻( JI Packer )、史鲍尔( RC Sproul )等等。请参见附录二十一「芝加哥圣经无误宣言」。 

顺带一提,现代的基督徒还常有一个错误的观念。他们认为,由于圣经时代人的科学知识有限,所以圣经作者用「歪曲迁就」 ( Accommodation )的办法叫当代的人明白。贾思乐说,我们应该这样说﹕由于当代人不能完全明白,所以圣经采用「简化适应」(Adaptation)的办法去记载事实,但不是歪曲。例如说,告诉小孩子们,婴儿是鹳鸟( stork )带来的,这就是歪曲迁就;但如果告诉小孩子 ,婴儿是从妈妈肚子来的,那就并没有歪曲事实,只是从一个孩子能明白的层面去解释,这就是简化适应。

 

(三)圣经有错误

 有些神学家,如侯惠廉( William Hull ) ,认为圣经有很多地方都是错的﹕在教义、伦理、历史、地理和科学上都有错误。

 

 

圣经完备( Sufficiency )

 圣经无误与否,是今天福音派一个热门话题,很多神学院都在热烈讨论。但是,还有一个非常接近的问题,是一般基督徒不太留意的,就是圣经是否完备的讨论。

 如果要问圣经是否完备,就应首先问,圣经有什么功用?根据圣经的自称,圣经的功用是﹕ 

1。叫人得救﹕「但记这些事,要叫你们信耶稣是基督,是神的儿子。并且叫你们信了他,就可以因他的名得生命。」(约二十31)

 2。叫人知道怎样行事为人﹕「圣经都是神所默示的,于教训、督责、使人归正、教导人学义、都是有益的。叫属神的人得以完全,预备行各样的善事。 」(提后三16-17 )和「神的神能已将一切关乎生命和虔敬的事赐给我们,皆因我们认识那用自己荣耀和美德召我们的主。 」(彼后一3 )

 所以圣经主要涉及的范围在于信仰和行为( faith and practice ) 。它自称在这两方面的教导,是完全足够(完备),足以帮助我们上天堂,也足以作为我们每天在生活上的指导。历代信条中有很多特别声明这点,例如1871年,「奥柏林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The Oberlin Declaration of the National Congregational Council )宣告说﹕「圣经是信仰和生活唯一无误的和足够的准则。[54]

 至于圣经中的历史、地理和科学,圣经虽没有自称完备,但却没有错误。圣经并没有告诉人所有科学知识,也没有记载整个世界历史,但当圣经涉及这些地方,它仍是没有错误的,否则它不能自称无误。

 如果说圣经在信仰和行为的教导上不完备,但圣经却自称在这两方面足够(完备),那就是说圣经撒谎,有错了!今天有人把心理学带到教会来,无论他们自觉与否,他们实在是说﹕圣经在生活方面的教导并不完备。此外,有一些灵恩派的基督徒,将灵恩的经历高举,甚至过于圣经。这些无疑都是在圣经之外有所加添,换言之,就是有意无意地说﹕圣经并不完备,也等于说圣经有错。希望那些自称相信圣经无误的福音派基督徒留意。

 

 

 



[a] 以罗欣是希伯来文「神」字的译音。



[1]Harry R. Boer, Above the Battle? The Bible and Its Critics (Grand Rapids, MI: William B. Eerdmans Publishing Co., 1977), p. 30-31. [2]Ibid., p. 31-32. [3]Ibid., p. 35-37 ” Rules of Textual Criticism ” ( http://www.bible-researcher.com/rules.html ). [4]安克伯、韦尔登合着,逸萍译,《耶稣研讨会的真相》 (香港﹕天道书楼, 1999 ), p. 71。[5]同上, p. 84 [6]RK Harrison, BK Waltke, D. Guthrie & GD Fee, Biblical Criticism: Historical, Literary and Textual (Grand Rapids, MI: Zondervan Publishing House, 1978), p. 3. [7]Geisler's Tyndale course on Higher Criticism, p. 22. [8]Edgar Krentz, The Historical-Critical Method (Philadelphia: Fortress Press, 1975), p. 12. [9]Geisler's Tyndale course on Higher Criticism, p. 22. [10]Ibid., p. 61. [11]Harrison, et. al., Biblical Criticism , p. 100-01. [12]Geisler's Tyndale course on Higher Criticism, p. 22-23. [13]Ibid., p. 23. [14]Harrison, et. al., Biblical Criticism, p. 101-02. [15]Dave Breese, Seven Men Who Rule the World from the Grave (Chicago: Moody Press, 1990), p. 94-96. [16]Geisler's Tyndale course on Higher Criticism, p. 23-24. [17]John Ankerberg & John Weldon, Knowing the Truth About The Reliability of the Bible (Eugene, OR: Harvest House, 1997), p. 36-37. [18]Harrison, et. al., Biblical Criticism , p. 29-30. [19]Ankerberg & Weldon, Knowing the Truth About The Reliability of the Bible , p. 38-39. [20]Harrison, et. al., Biblical Criticism , p. 33-35. [21]Geisler's Tyndale course on Higher Criticism, p. 23-24. [22]Ibid., p. 24-. [23]Ibid., p. 24-25. [24]Ibid., p. 25. [25]Harrison, et. al., Biblical Criticism , p. 107-08. [26]Norman Geisler, Baker Encyclopedia of Christian Apologetics (Grand Rapids, MI: Baker, 1999), p. 636. [27]AKM Adam, What is Postmodern Biblical Criticism? (Minneapolis: Fortress Press, 1995), p. 18-19 . [28]Gordon Fee, New Testament Exegesis, 3 rd ed . (Louisville, KY: Westminster John Knox Press, 2002), Appenidx: The Task of Theological Exegesis and Reader-response criticism. [29]Adam, What is Postmodern Biblical Criticism? , p. 34-35. [30]Mark Allan Powell, That Is Narrative Criticism? (Minneapolis: Fortress Press, 1990), p. 16-18. [31]Adam, What is Postmodern Biblical Criticism? , p. 3 8-41 . [32]杨牧谷,《当代神学辞典》 ,上(台北﹕校园书房, 1997 ), p. 133 。 [33] “Biblical Criticism,” Wikipedia Encyclopedia ( http://en.wikipedia.org/wiki/Biblical_criticism#Postmodernist_criticism ). [34]James Sanders, Canon and Community: A Guide to Canonical Criticism (Philadelphia: Fortress Press, 1984), p. 1-15. [35]D. Andrew Kille, Psychological Biblical Criticism (Minneapolis: Fortress Press, 2001), p. 61-62. [36]Ibid., p. 85-86. [37] J ohn H. Elliott, What Is Social-Scientific Criticism? (Minneapolis: Fortress Press, 1993) [38]Ibid., p. 70-86. [39]Powell, What Is Narrative Criticism? , p. 44-45. [40]Ibid., p. 12-14. [41]Ibid., p. 14-15. [42]Geisler's Tyndale course on Higher Criticism, p. 50-54. [43]Harrison, et. al., Biblical Criticism , p. 110-23. [44] Sanders, Canon and Community , p. 27-29. [45]安克伯着,《耶稣研讨会的真相》 , p. 81-84 。[46]Geisler's Tyndale course on Higher Criticism, p. 58. [47]安克伯着,《耶稣研讨会的真相》 , p. 24 。[48]Ankerberg & Weldon, Knowing the Truth About The Reliability of the Bible , p. 6.  [50]Ibid., p. 7-8. [51]Ibid., p. 9-21. [52]Ibid., p. 23-24. [53]Ralph O. Munster, Can Archaeology Prove the New Testament? (Eugene, Oregon: Harvest House Publishers, 2000), p. 36. [54]Norman Geisler & William Nix, A General Introduction to the Bible (Chicago, IL: Moody Press, 1986) , p. 125.

 

 

 

回《为真道争辩》主

回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