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简体  

《为真道争辩》下册

第四十章

心理学(下)影响教会

 张逸萍

 

 

 

 

前文提到,主要的心理学派,若非公开明显灵异,或者多少实践催眠和冥想,其余的理论也有很多不合圣经、高举自我、低贬道德。

 这并笔者的偏见。根据一本基督教的百科全书,《贝克心理学和辅导百科全书》( Baker Encyclopedia of Psychology & Counseling ), 心理学有八个基本前设﹕ ( 1 )自然主义( 2 )唯物主义( 3 )还原主义 [a]4 )决定论( 5 )进化论( 6 )逻辑实证主义( 7 )相对主义( 8 )人本主义。[1] 还有秘术主义,例如容格派和超心理学都是好例子。[b]

 换一句话说﹕心理学不知道人有灵魂、人有罪性、有上帝、有审判,一些学派甚至不相信有灵界,另外一些学派却实行冥想通灵。任何稍有知识的人,都会知道这些前设和基督教相反。

 

 

心理学进入教会

也许有人问﹕今天的基督教教会,甚至神学院都非常欢迎心理学。那么,他们所使用的,是否完全不同的理论?或者同样的理论,在基督徒手中就会化腐朽为神奇?

「基督教心理学研究协会」( The Christian Association for Psychological Studies简称CAPS )是由自称基督徒的心理学家们所组成的,他们承认﹕ 「现在被接纳为基督教心理学的,和非基督教的心理学没有明显的差别。 ……直到目前,没有一个理论、研究、或者治疗办法是基督教所独有的。」[2]意思就是说,所谓基督教心理学不过是一些基督徒,把世俗心理学中的理论和技术带到教会来。

根据笔者的观察,读基督教心理学书籍和读一般的流行心理学书籍,无大差异。基督徒心理学家们通常会过滤那些明显有问题的,然后也许加上一些经文附和,让人以为这些理论来自圣经。

基督徒怎么可能接受一些和圣经原则完全相反的理论?甚至接纳新纪元邪术?原因很简单,笔者称之为「三步曲」,意思就是说,基督徒先接受一些似乎是无伤大雅的理论,然后接受一些不合圣经的理论,最后,新纪元思想和技术也都跟着进来。

第一步,心理学理论中有一些是普通常理,或者看似普通常理。例如男女有别、沟通技巧等。可是,其中有好些已经被推翻,例如新研究认为男女的分别并不大,不是「水牛蝴蝶」那么大。另一些,例如沟通技术,虽然未必是大错特错,但又被研究指为效用不大,事实上,基督徒都应该明白,人与人之间的问题,来自人的罪,是人心里面的问题,要解决问题,必须回到圣经去,光是讲究技术,成积不佳,有什么奇怪?还有一些实在是普通常理,那么,我们何需无神论专家告诉我们?

既然这些看似无害、也许有益的理论,不见得能解决我们的问题,专家们又提出另一大堆不合圣经的理论,其中有在教会中非常流行,例如﹕不健全家庭的受害人,自爱自尊自信。 (下面以这两个理论为例讨论。)

于是最后,基督徒心理学家们也推动催眠术和各种冥想的变化方式。

 

 

教会中常见的例子

(一)不健全家庭伤害

今天的心理学家告诉我们,童年经历对人的价值观和信念有极大影响,因为我们的家庭或其他权威人物都曾经伤害过我们,所以我们人生观的基本前设是被这些「创伤」所塑造成的。他们亦说,我们成年后与配偶互相刺痛,是因为原生家庭的困扰,伤痕和阴影进到婚姻所造成的。有些基督徒心理学家还说,童年经历不单影响成年后的人际关系,也影响我们怎样认识神。这个理论非常迎合人的口味,所以在教会内外都大受欢迎,但是细想,却有很多问题﹕

1 )非决定性

圣经和普通常理都告诉我们,童年所受的影响,并非决定性。圣经就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亚哈斯是个坏王(王下十六1-4 ),但他的儿子希西家是个好王(王下十八1-4 )可惜好王希西家却有一个坏的儿子﹕玛拿西(王下廿一1-2 )。

2 )多方影响——社会、灵界、生理

不是只有童年经历才能影响人,学校、教会、朋友、电视、网路,统统都对人有影响。先知以赛亚悲叹道﹕「祸哉,我灭亡了,因为我是嘴唇不洁的人,又住在嘴唇不洁的民中。」(赛六5 )显示他受了他的朋友和邻居的影响。

此外,任何人,包括基督徒,都受到灵界的影响。当「耶稣转过来,对彼得说,撒但退我后边去罢。」(太十六23 彼得当时明显是被撒但影响;但万幸,我们「立志行事,都是神在你们心里运行,为要成就他的美意。 」(腓二13

  3 )自我省察、自己交帐

我们从不同方面受到不同的影响,但神让我们有选择的能力,既然如此,我们就必须负责任﹕「我们各人必要将自己的事,在神面前说明。」(罗十四12 )伤害我们的人自己要向神交帐;我们对伤害的反应怎样,也要为自己的行为和心态向神交帐。

人人都是罪人,总会互相伤害,与其追究别人怎样伤害自己,不如自省﹕「神阿,求你鉴察我,知道我的心思……看在我里面有什么恶行没有…… 」 (诗一三九23-24 )「各人应当察验自己的行为」(加六4 ),切勿「看见你弟兄眼中有刺,却不想自己眼中有梁木」(太七3 ) 。

4 )已经落伍

上边已经提说,不单圣经,普通常理也能告诉我们,原生家庭的影响不是决定性的,因为影响人的因素很多。最近愈来愈多的科学研究显示,我们大有可能被自己的遗传基因和生理所影响,而且似乎比环境还有力。所以,从原生家庭解释行为已经落伍。

5 )罪和子孙

主张探讨原生家庭的人很喜欢引用出埃及记二十章5-6节说明家庭伤害人。无可否认,有一些罪可以祸延子孙,但这咒诅三四代的刑罚是专为拜偶像行邪术的人而设的,其他诫命,如不可杀人、奸淫、偷盗等都没有附上这个严重的咒诅,所以不能滥用。

6 )新纪元事物

最后,还有一件更严重的事,必须为读者解释﹕「家庭伤害」这个观念并非纯粹是一个不合圣经的观念,世俗的思想,也是新纪元信念,请见「心理学(中)和新纪元运动」文对《邪魔登讲台》的介绍。

 

(二)自爱、自尊、自信

现代心理学家高举自爱/自尊/自信( Self-Love, Self-Esteem ),视之为众善之泉,缺少了它就是万恶之根,所以学生考试不合格、吸毒、未婚少女怀孕等等都推到「自尊/自信不足」的头上;据说自尊/自信程度高的人,不但可以避免很多不良行为,而且可以充分发展自己的潜能。我们不但在社会上常常听到,在教堂里,这理论流行的程度,笔者曾打兴说,它好像是圣灵所结的果子!可是这理论流行的原因不是因为它有效,却只因它迎合人性。

  1 )圣经教导       

圣经从不教我们「自爱/自尊/自信」,而且很多经文带有完全相反的含义。

a)自爱——圣经多次命令我们去爱神、爱别人﹕「你要尽心、尽性、尽意、尽力、爱主你的神。其次,就是说,要爱人如己。」(可十二30-31

基督徒心理学家都很喜欢引用「爱人如己」一句话来说明圣经教导我们先去爱自己,然后才能去爱别人,但是这是一个错误的圣经解释。可是圣经从来没有叫你爱自己,却多次命令我们去爱神和爱其他人,所有人都在不同程度上懂得要爱自己,满足自己的愿望,少有人需要别人提醒,所以圣经的意思是说信徒应该照顾别人,好像照顾自己一样。[3]圣经亦指出爱人不需要先爱自己﹕爱是「不求自己的益处。」(林前十三5

b)自尊—— 「各人看别人比自己强」(腓二3 )( KJVEsteem others

圣经伟人似乎都没有什么自尊。例如,大卫说自己是「软弱的」(诗六2 ),又说「神阿,我的愚眛你原知道,我的罪愆不能隐瞒。」(诗六十九5 ) 。保罗对自己的评论最有趣,他在主后五十九年写信给哥林多的教会,他称自己为『使徒中最小的』(林前十五9 );过了五年以后,在主后六十四年写信给以弗所的教会,他称自己『比众圣徒中最小的还小』(弗三8 ) ;到主后六十五年,在他正要行完他的路途,预备进安息的时候,他写信给提摩太,竟然说﹕『在罪人中,我是个罪魁,然而我蒙了怜悯……』(提前一15-16 ) 。[4]

c)自信——圣经说﹕ 「心中自是的,便是愚昧人。」(箴二十八26   「自以为站立得稳的,须要谨慎,免得跌倒。」(林前十12

大概又有人问﹕「一个人怎么可能没有一点自信?岂不是很颓丧吗?」圣经虽然不教导我们自信,却没有教导我们意气消沉、悲观消极,圣经有更宝贵的道理——信靠神,不是信靠自己。约书亚很可能是一个自信不足的人,他自己并没有设法去增加自信,神也没有鼓励他自信,神只是鼓励他说﹕「你当刚强壮胆,不要惧怕,也不要惊惶」 ,何以能刚强壮胆呢? 「因为你无论往那里去,耶和华你的神必与你同在。」(书一9 )神弟兄姊妹们,你觉得自己自信不足吗?请你信靠仰望神。

2 )最新研究显示效用不高

世俗评论早对这个自尊/自信运动不太客气。早在1992年,《新闻周刊》( Newsweek )已经有一期的封面文章是关于自尊/自信。杂志封面这样写着﹕「自尊/自信的咒诅﹕『对自己有好感』运动有什么不妥?」杂志文章讲到,自信高的学童不见得成积比较好,又指出美国教会因受这观念影响,不再提到罪。[5]然后《科学美国》( Scientific American 2005年有一文章概括近年研究﹕提升自尊/自信,不能帮助学业进步,也不能防止不良行为。自尊自信和不良行为没有一定关系;自尊高的人似乎更有偏见,更容易和朋友绝交;最重要的是,自尊自信高的人,更倾向于暴力行为。[6]总而言之,自爱自尊自信,有害无益!

3 )新纪元思想

最后,自爱、自尊不单是不合圣经的世俗观念,也是新纪元思想,请见「心理学(中)和新纪元运动」文对《邪魔登讲台》的介绍。

 

(三)基督教心理学中的新纪元思想和技术

二三十年前,邱清泰博士带到港台,向中国教会推动心理学的名基督徒心理学家柯联思(Gary Collins)说﹕不同的辅导员从不同的学派学到不同的技术,他知道有一些基督徒非常气愤,极力谴责某类技术,例如催眠术、观想、自语、影像法。他说﹕「我们愿意寻求圣灵的带领,我们也对这些问题敏感」,最后,他劝告其他基督徒心理学家,「避免公开辩论」,但是「我们可以有不同的意见。」[7] 换言之,如果你要使用催眠术,或者其他类似于冥想的技术,你要用就用罢,不要太嚣张就是了。所以,我们今天在基督教心理辅导圈子看见各种新纪元技术,并不奇怪。

当笔者第一次听说有基督徒催眠治疗专家,笔者以为别人和自己开玩笑,想不到是铁一般的事实。不但美国教会有,中国教会亦然,神学院也有开班教授的。美国教会还有一个发给「基督徒催眠师证书」的「基督徒催眠师团契」( Fellowship of Christian Hypnotists )的组织![8]虽然自称基督徒催眠专家的人仍然是少数,但我们可以相信,在辅导室内使用催眠术、积极思想、观想等等的基督徒心理学家,大有可能不是少数。弟兄姐妹们物色辅导员时必须留意。

除了各种新纪元技术之外,新纪元思想也在不同程度上污染了教会。例如上边提到的两个例子——不健全家庭伤害和自爱自尊,似乎都是流行心理学而已,但其实也是新纪元思想,尤其是自尊自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新纪元人生哲学,但因为心理学进入教会,所以也被带进来。新纪元思想有一些和人生哲理有关,另一些和神学或玄学有关,(请见《邪魔登讲台》一书的内容)。至于那些和神学有关的新纪纪元思想,如泛神论,不是完全在基督教心理学家的写作中找不到,只是比较少见,而且通常是信仰不纯正者的教导中才有。

 

 

对教会的不良影响

「心理学(上)主要学派」文已经讨论过心理学的一般性不良影响,包括﹕人性本善的前设、提倡自我主义、藐视传统道德、倡导性革命、鼓励纵容孩子、精神决定论的各种坏影响、帮助新纪元运动传播。基督徒活在世界上,当然难免受到世俗思想污染,我们本来就该留意,如果还要把心理学带到教会来,信徒就更容易受影响。

所以除了上述的不良影响之外,心理学在教会里,还有一个更严重的问题﹕它已经慢慢地取代了圣经的地位,渐渐影响了神学思想。于是,罪变成心理不健康;人的最大需要不是救恩,而是自我实现;祷告变成冥想;耶稣从前是我们的救主,现在升任治疗员的助手,帮忙医治我们心灵里的伤痕。至于那些不认真的教会,我们不难在他们的讲台上听到自尊自爱等类不符合圣经原则的新纪元道理。一般信徒的分辨能力当然都不比他们的牧长,而且他们都相当信任他们的牧长,于是照单全收。 。 。

结果,对很多信徒而言,圣经只讲一些不实际的神学,他们在每天生活中,只想到心理辅导理论怎样讲,于是满脑子只有心理学。尤有什者,笔者曾经遇见有教会,团契标榜绝不查考圣经,除了康乐活动,就是聆听心理学家演讲录音带;主日学教的是心理学。 。 。讲台以「水牛蝴蝶」笑话娱宾。 。 。 。终有一天,基督教教会,变成心理学教会。

 

 

心理学的效用问题

于是有基督徒会表示,虽然心理学有这么多的危险,但是它却能帮助人解决婚姻、教孩子、情绪等问题。既然有好处,又何必批评它呢?那么,现在让我们看看心理学的效用,再看它有效的原因。

1 )效用不佳

 原来心理治疗的效用现在大受抨击。例如,美国学童吸毒是美国人的一大头痛,有心理学家曾经设计了一个叫做「 TimeWise 」的课程,跟进的研究显示,它只有3%的功效。还有另一个叫做「 DARE 」,跟进的研究也认为它只有短期效用,长期的话,没有什么用。[9]事实上,从前有一位美国心理学协会的社会和伦理责任小组组员,曾惊叹心理疗法缺乏功效,他说﹕「在道德上怎样为心理治疗辩护,基于研究的结果,如果是药物的话,连『药品食物管理处』( FDA )也会禁止它的出售。」[10]                          

2 )还有害处

不但效用欠佳,近年更有社会人士批评它有害。 《新闻周刊》 (Newsweek)有一篇社评﹕「很多接受『心理疏泄治疗』( stress debriefing )的人,结果比较其他自行处理问题的人,产生更严重的『创伤后压力心理障碍症状』( PTSD )。一份2000年的研究指出,那些失去亲人的人中,有十分之四,如果不接受『悲伤辅导』( grief counseling ),比接受的人,更容易从抑郁和忧虑中自行复元。所以作者最后说﹕有一件关于心理治疗的事,值得我们注意,很少人知道,『仅仅谈话』可能对他们的精神健康有害。」[11]

3 )有效原因

但是基督徒心理学家却常常提出一些成功的例子,我们怎样解释呢?

 心理学虽然有百年历史,但近年才有人正式去研究它的效用。 《心理治疗和行为改变手册》 ( Handbook of Psychotherapy and Behavior Change )最近报告现在对不同门派心理治疗的效用研究﹕发现不同的治疗办法,效用无大差别。[12]再研究之下,专家们指出,辅导成功有一些共同因素﹕

  1 )当事人——不管这些当事人是接受那一种治疗或者那一位治疗员,如果当事人自动自发想要改变,效用当然比那些不愿意改变的当事人来得高。

2 )辅导员——报告显示治疗员的某些人际关系品质——敏锐的同理心、不带支配感的和譪、和真诚——非常重要,可以决定心理治疗是否有效。

3 )对话——在对话中,辅导者可以对当事人表达同情,所以对话本身有帮助。

基督徒必须再问,辅导成功的定义是什么?是否问题解决了?怎样解决?根据圣经原则?还是根称某些迎合人性的心理学理论?这样想下去,基督徒一定要问﹕如果这就是辅导成功的原因,为什么不光用圣经来辅导?为什么不单单依靠圣灵,多多祷告?基督徒辅导们可以为当事人祷告,求神赐他力量改变自己;也为自己祷告,求神改变自己的性格,叫自己更适合去关心别人;最后,我们绝对可以多花时间和当事人谈话,表同情。

 

 

基督徒对心理学的四种观点

 根据一本由基督徒心理学家编辑的书《心理学和基督教》( Psychology and Christianity ) ,[13]现在基督徒对心理学抱有四种不同的观点,或说,基督教教会里的辅导有四大派﹕

1)解释层次( Levels-of-explanation )模式

这一派认定心理学是科学,而心理学和神学是不同的解释层面。它们各有自己的研究办法,人若明白多个层面,可以帮助人更明白事情的真相。例如,研究显示,婚外性行为叫家庭和社会产生各种悲剧,于是证实了圣经的价值观;另一方面,研究证明同性恋是生理所驱使的,所以我们应该重新解释圣经。

2)整合(或作结合, Integration )模式

1950年代,一些基督徒心理学家成立了基督教心理学研究协会Christian Association for Psychological Studies ),继而有富乐神学院( Fuller Theological Seminary ),开始在教会中推动心理学,而且出版很多书籍和期刊,影响了很多的人,这一派叫做整合主义是现今声势最浩大的一派。

整合的意思就是使基督教信仰和心理学互相容纳调和。其代表人柯联思表示,美国教会史上部曾有几次的整合运动,参与的基督徒心理学家都是今天知名人士。但他表示﹕『近年的结合工作已经缓慢下来,很多本来努力于结合工作的基督徒心理学家都改变了工作的重点, ……今天我们仍然谈论「结合」,但是这个名词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它被用为「吸引学生的花招」,不是「真正的学术成就,或者实际的方法」。 』换言之,整合是一个空谈。笔者亦非常欣赏他的诚实。

 3)圣经辅导( Biblical Counseling )模式

请见下面的介绍。

4)基督教辅导( Christian Counseling )模式

 这是基督教圈子中最新的辅导派系,这一派明显比结合模式进步,至少他们认识到﹕心理学会污染教会,因为心理学和基督教信仰的基本前设回然有异。他们认为,基督教传统中早已经有很多「心理学」,因为亚圭那( Aquinas )、奥古斯丁( Augustine )、  祈克果( Kierkegaard )等的写作中都曾详细讨论情绪、心理、行为的问题。所以他们强调,要从历代圣徒的写作去搜寻生活原则。但若从历代圣徒的写作去搜寻生活原则,为什么不直接到圣经去?这是否多此一举了?因为这学派还是很新鲜,我们可以拭目以待。

在这四派之中,最接近心理学的是解释层次模式,其次是整合模式;最接近圣经的是圣经辅导,其次是基督徒辅导。至少,我们可以从此书知道一件事情——不是每一个基督徒都相信接受心理学的,心理学绝对不是基督教信仰的一部分。

 

 

圣经辅导学

在此总结一下这三篇文章所讲的﹕心理学理论中有很多不合圣经之处、还有很多新纪元影响、世俗人士现在都批评它的效用、治疗有效与理论无关,那么基督徒为什么不使用圣经去辅导人呢?上边《心理学和基督教﹕四个观点》一书,亦让我们看见,教会中有一派人士反对使用心理辅导,主张以圣经为辅导根据的,所以现在稍微详细介绍。

圣经辅导( Biblical Counseling )始于1970年代,奠基人是神学家亚当斯( Jay Adams )。他认为心理辅导原则和基督教完全相反。他劝告基督徒要拒绝这样的做法,然后他从圣经中指出一些辅导原则,写了几本代表作,奠定了圣经辅导的基础。之后,亚当斯的学生在八十年代把他的模式深入化,可称之为第二代的圣经辅导。著名的领袖有鲍力生( Powlison ) ,魏爱德(Welch)等学者。他们比较强调要与当事人建立关系,体会当事人的情感,并且针对当事人的内心动机进行辅导。外在环境虽然带来诱惑和试探,但如何反应则完全出自这人的内心动机。总而言之,圣经辅导的目标便是帮助当事人找出和除去这些藏在心中的不敬虔动机 ,改以讨神喜悦的动机去面对和处理困境。

今天不同的圣经辅导材料与训练中心的重点会稍微有些不同,可是他们都同意﹕圣经是神的话,不单是信仰的权威,对改变人的生命亦是绝对完备,因为圣经宣称﹕「圣经都是神所默示的,于教训、督责、使人归正、教导人学义,都是有益的。叫属神的人得以完全、预备行各样的善事。」(提后三16-17 )这正是圣经辅导的定义与步骤﹕教导神是谁,祂要求人如何生活;督责,指出人的需要和其根源;带领人归回正道上,使人在圣灵的感动下到十字架面前悔改,立志跟随主;教导人透过学习神的话,效法祂公义与圣洁的性情,效法主耶稣基督的样式。所谓「圣经辅导」,就是用神的话来劝勉人。

例如,远东广播公司翻译了约翰布鲁格( John Broger )的一本圣经辅导手册—— 《面对自我》( Self-confrontation ),书面俨然写着﹕「以新旧约圣经作为信心和行为的唯一权威原则」。书中所列举圣经辅导的基本前设,其实亦是其他所有圣经辅导员、支持圣经辅导的神学家、和圣经辅导组织所持有的信念﹕

1 )圣经的完备性——既然神的话是信仰和行为的唯一权威,也是我们生活各方面独一的衡量标准,你就不应该依靠其他办法。

2 )圣灵的必须性——只有靠圣灵的能力,你才能活出一个丰盛的生命。

3 )祷告的重要性——一个由圣灵掌管的生命缺少不了祷告。你要照神的旨意专一祷告,并且把人或事不住地在祷告中带到主面前。

笔者非常明白很多弟兄姐妹选修心理学是为了要帮助人,这样的志愿是可嘉的,而且辅导也实在有需要。所以希望那些被呼召去全职辅导人的弟兄姐妹和所有教会牧长,都同来修读圣经辅导。

 

 

后语

当基督徒讨论我们应该怎样面对心理学的时候,常有人提出下面的借口,所以在此顺便一提﹕

1 。心理学是科学,基督徒怎么可以不相信科学?岂不是非常不荣耀神吗? ——但是,心理学不能算为真正的科学,请见「进化论」文对伪科学的定义和解释。

 2 。我们使用其他科学发明,例如电脑、广播,为什么我们不能使用心理学? ——但是,其他科学如电脑,它们都是中性的,与道德价值观无关,只有心理学才告诉我们怎样思想、怎样行事,所以只有它是和圣经在竞争。

  3 。有人说﹕「所有真理都从上帝而来,所以心理学也是从上帝而来」——但是,若心理学是真理,它的理论又怎么会随着时间和专家而改变的呢?可见它不是真理。再者,从这几篇文章的描述,我们可以知道,它不过是一些无神论者和新纪元人物的人生哲学,不是从神而来的。

  4 。在学者中,还有一个借口﹕「心理学是上帝启示的普通启示,所以我们必须在圣经上加上心理学,才能得着上帝所有启示。」——但是,普通启示的意思就是说,人可以从创造中得知上帝存在(罗一19-20),不是任何人间学问。若再考虑心理学中有很多邪灵启示(请见《邪魔登讲台》一书),我们怎么还能说它是上帝的启示?所以这是所有借口中最荒谬、最亵渎的一个。

 请放弃心理学,以圣经为生活原则,用圣经辅导人。

 

 

 

 

 

 

 

 

 



[a] 还原主义——认为可从物理学上和化学上完全说明生命现象。

[b] 因为心理学基本上是唯物的,所以一般视灵异现象为人的潜能,只有少数的学派会承认灵体存在。所以,虽然心理学自始已有秘术,他们不以秘术主义为前设。



[1]David Benner & Peter Hill, Baker Encyclopedia of Psychology & Counseling, 2 nd ed., (Grand Rapids, MI: Baker Books, 1999), p. 960. [2]P. Sutherland and P. Poelstra , “Aspects of Integratio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meeting of the Christian Association for Psychological Studies, Santa Barbara, CA, June 1976. [3]James Edwards, NIV Commentary: Romans (Peabody, Massachusetts: Hendrickson Publishers, Inc., 1992), p.313. [4]王明道译, 《隐密处的灵交》 (香港﹕颂恩出版社,1964),p.28[5]Jerry Adler, “Hey, I'm Terrific!” Newsweek ( 17 Feb., 1992), p. 46-50. [6]Roy F. Baumeister , Jennifer D. Campbell, Joachim I. Krueger and Kathleen D. Vohs , “Exploding the Self-Esteem Myth,” Scientific American (Jan. 2005), p. 84-91. [7]Gary Collins, Case Studies in Christian Counseling , in Resources for Christian Counseling, ed. Gary Collins (Dallas: Word Publishing, 1991), p. 12-13. [8] “Fellowship of Christian Hypnotists” http://fchypnotists.com/ . [9]Po Bronson & Ashley Merryman , NurtureShock : New Thinking About Children (New York: Twelve, 2009). [10]Quoted in Allen Bergin, “Psychotherapy Can Be Dangerous,” in Psychology Today , Nov. 1975, p. 96. [11] Sharon Begley, “Get Shrunk at Your Own Risk,” Newsweek , June 18, 2007, p. 49. [12]Michael J. Lambert and Allen E. Bergin, “The Effectiveness of Psychotherapy” in Handbook of Psychotherapy and Behavior Change , Fourth Edition, Allen E. Bergin and Sol L. Garfield, eds.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Inc. , 1994), op. cit ., p. 156. [13]Eric L. Johnson & Stanton L. Jones, Psychology & Christianity: Four Views (Downers Grove, IL: InterVaristy Press, 2000).

 

 

 

回《为真道争辩》主

回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