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简体  

《为真道争辩》下册

第三十三章

后现代主义

张逸萍

 

 

对很多基督徒而言,「后现代主义」( Post-Modernism )一词非常神秘,至少有一种高深莫测的感觉。如果要以一句话来概括后现代,就是﹕质疑现代主义,但是自己却没有答案。

此词始于建筑和艺术界,指一种风格。然后,二十世纪的八十、九十年代,哲学家们也采用了,指一种心态、世界观,或者一堆世界观(或无世界观)。

后现代主义包括很多讲法、想法,主义,如虚无主义( Nihilism )、相对主义( Relativism )、建构主义( Constructi onism )解构主义( De- constructionism )、实用主义( Pragmatism )等,亦有将存在主义( Existentialism )包括其内。

 

 

现代主义

如果说「后现代」,当然暗示,这是出现于「现代」 ( Modernism )以后的社会心态。十七世纪以前的世代可以称为「现代前」( Pre-modernism )。十七世纪开始,因为科技发展,欧洲踏入一个迷信科学万能的「现代」,其间有两大特点﹕

1。质疑权威

现代前的社会和人类,只有两个权威﹕教会和君王。后来有人开始质疑这些权威。在信仰方面,马丁路德( Martin Luther )的改教运动以「唯独圣经」( S ola Scriptura )为口号,也就是说,以圣经为权威,不是教会为权威;慢慢的,现代人更质疑圣经的权威,于是出现了新神学。

在社会方面的,君主政体瓦解,代之以民主政体、资本主义,接着之后还有共产主义。同样的原理,也被应用在宗教、道德、社会、政治上,最理想的境界是「自主自治」(autonomy),也就是说,一切凭自己决定。

在科学研究方面,人们也怀疑从前的知识。正如笛卡儿( Descartes )建议我们要对所有事物抱怀疑态度,一切信念需先被证实,才能接受。

2 。理智至上

所以,现代是一个理智至上的时代( Age of Reason ),个人的头脑代替了任何权威。

文艺复兴( Renaissance )时代的培根( Francis Bacon )表示,科学研究在于征服大自然,利用大自然,所以他说﹕「知识就是力量」。

文艺复兴带来约有二百年的「启蒙时代」(Enlightenment)。这时代有一些革命性的发展。例如﹕哥白尼(Copernicus)提倡「日心说」的宇宙体系理论;伽利略( Galileo )发现望远镜;牛顿(Newton)的理论完全推翻了亚里士多德( Aristotle )的科学,他们的发现震撼了欧洲。

所以,现代人很乐观,对科学寄以厚望,相信科学渐渐进步,有一天可以解决人类的所有问题。

 

 

后现代的崛起

在现代主义的理智至上声音中,已经早有一些哲学家出现,怀疑人的理智。例如﹕休谟( David Hume )认为科学方法不能带给我们真正和肯定的真理,他说﹕单靠观察,我们不可能肯定事情的因和果。康德( Emanuel Kant )继续怀疑人的推理能力,他认为我们不可能知道真相,我们只知道自己对现实的察觉。我们不过处理这些感觉,科学是基于人的五官感受,所以不可能有肯定知识。

人们渐渐感到,现代主义虽然带来一些科技进步,但是在其他方面却没有进步。例如﹕

1)人性没有改进﹕现代发生了第一次和第二次大战。单从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可见,科学虽然进步,人类并没有进步。 (2)宗教没有绝迹﹕科学虽然直接或间接地反抗宗教,但并没有叫宗教消失。 (3)政体失败﹕欧洲摆脱了君主专制,但是,无论共产主义或资本主义都不完善,都没有增加人类的和平与幸福。

还有一点,人们愈来愈怀疑,今天的问题是现代主义所带来的。所以,他们说﹕ 「现代主义失败了。」

有三位哲学家,堪称后现代大师。他们就是(1)德里达( Jacques Derrida )﹕他是解构主义( De- constructuralism )的代表人;(2)利奥塔( Jean-Francois Lyotard )﹕他大力怀疑历史是否有方向、有意义; (3 )傅柯( Michel Foucault )认为知识都被社会、传统、权威所左右,所以不是真理。

 

 

后现代的特征

现在让我们慢慢看后现代主义的特征,如下﹕

1)质疑人的理智

现代主义相信人的理智,相信科学。后现代人发现,科学虽然带来好处,它所带来的害处也不少。譬如,人虽然发现原子能,但是原子弹却杀了很多人。他们虽然不是全盘反对理智,但他们对人的理智缺乏信心。人怎样知道什么才是合理智?什么是不合理智?可是,他们没有答案。不但没有答案,而且也认为不必寻找答案,这是后现代的一大特点。

甚至在文字方面,后现代的人怀疑我们有没有可能明白文字的意义,因为每一段文字,甚至每个字,都有很多不同的解释,错综复杂。再者,我们常常把多样化的经历组织概括,使事物同类化、简化,忘记了它们的个别性。历史也有同样问题,历史学家经常对事实有偏见,强调历史上的某事件多于其他,从他们的观点去书写。

 另一方面,后现代的人非常注重感受,所以觉得图画、电影、诗词、哲学等,不但必须,而且大而有力,和科学一样可靠和合逻辑。

 

2)没有绝对真理(尤指道德)

现代人对「真理」的概念是﹕准确地、客观地描写现实。但后现代的反现实主义者认为「真理」不过是「人的惯例」,对不同的人而言,它可以是不同的,所以语言根本不能表达真理。另一些人更进一步说,真理必须对我们有利益,不在乎理论上的正确与否。

 事实上,后现代的人大部分不反对有所谓「真理」,但大多反对有「绝对真理」。当然,对基督徒而言,最重要的不是科学真理,譬如,1+1是否等于2,最重要的是绝对道德。后现代人认为「绝对道德」叫人痛苦,没有人可以告诉别人怎样生活,怎样行事为人,人人都可以有自己的意见和道德观,道德相对。

因为后现代多疑和悲观的态度,他们说,即使有绝对道德这一回事,他们也十分怀疑人们有没有可能找得到,有没有力量分辨善恶。所以没有任何人、任何事物,可称道德权威。

 

3)没有肯定知识

现代人高举科学,有鉴定的科学研究方法﹕搜集资料;归纳结论;实验证明。既然后现代的人认为理智不可靠,对客观考证已经失去信心,所以认为没有研究可能建立完全可靠的知识。结果,视乎哪个证据所带来的结论叫人信服,人就接受哪个。所以,理论能被接纳为知识,是说服力,不是科学方法。

另一方面,有一些新的科学发现出现,开始摇动人对科学知识的信心。例如爱因思坦发现光是光波,又是光子;「相对论」「量子物理」( Quantum Physics )、「测不准原则」( Uncertainty Principle )。于是后现代人开始想,科学研究有它的极限,我们永远不可能完全明白真相。古恩( Thomas Kuhn ) 写了一本书,叫《科学革命的结构》( 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 )。他表示,所有科学解释不过根据当时的思想形态( paradigm ),会随着时间转变,所以科学理论也随着时代改变。此书的言论,完全代表了后现代人对科学的观点。

至于历史研究,后现代人也不敢肯定谁的历史记录可信,因为当历史学家写历史时,也是受了个人偏见所影响,所以没有肯定的历史知识。

 

4)失去世界观

现代主义者认为,我们可以客观去认识外面的世界,构成一个世界观,这态度叫做「唯实论」(realism)。后现代人对「现实」有一个很特别的观点,他们否定一个客观的世界,所以,他们可谓「没有世界观」的一代。

他们认为,我们不能客观地认识外边的世界,反之,我们对现实的认识是片面的,这里一点、那里一点。例如,我们看见一只动物,有四只脚、会走路、一条尾、尾巴不断摇摆、发出汪汪之声、身上长毛,于是说﹕「这是一只狗。」但是,这可能是一只狼,或者另一种罕有动物。或者,这只「狗」根本不存在。

我们对世界的认识(世界观)是自己拼构成的(construction),是主观的,不一定是客观的事实。这样的哲理叫做「建构主义」( Constructionism )。不但如此,他们否认我们有可能置身于自己的建构过程之外去认识现实。

 既然知识来自各人或各研究员的片面感受和察觉,后现代的人感到有责任光照那些已经被认为是普通常理的观念。分析知识的建构过程(meaning-construct),叫做「解构主义」(De- constructionsism )。

 

5)文字游戏

从前的人以为语言是为了准确地表达真理。现在的人开始质疑﹕文字有什么意义?每一个字都有不同的用途,完全视乎其「上下文」(怎样使用),这叫做「文字游戏」。建构主义和解构主义的理论常被应用在文字游戏上。解构主义者认说,我们不一定可从文字的本身体找到其意义,文字的意义在乎读者的解释。同一段文字,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释,于是他们所「读」到的现实也可以不同,人的「感受和观点」最具决定性,文化、社会、人的经验。所以,要追踪词义的发展过程,研究它怎样被地域、文化等因素所影响。所以语言不过是社会和文化的惯例,我们是完全嵌入于自己所在的文化中,无法完全脱离其影响。

例如,「狗」一字本身并没有意思,因为狗有很多不同样子和种类,大的小的、长毛的短毛的、黑的白的,所以只说「狗」,并没有让我们知道什么。

例如,当我们说「雀巢」,我们可能指树上鸟雀所栖息的地方;可能指2008年北京世运的体育馆;也可能指六十年代的一种发型;某牌子的饮料……

后现代作者非常喜欢使用隐喻,因为这是一个表达思想的新办法。也很喜欢以异乎寻常的方式使用文字,他们的写作通常非常晦涩难明,并以此为荣。每当人读到一段真正的后现代文字,都会头昏脑胀。

 

6)多元文化

今天是一个资讯时代( I nformation A ge ),电脑是这个时代的象征;加上交通老早发达,所以,人和人、民族和民族之间的距离缩短,所以后现代人常能接触不同文化。他们在各种不同文化中,取纳自己喜欢的,适合自己的。例如,一个中国人在家中讲中文、购置法国式家具、上班讲英语、穿西服、中午吃墨西哥餐、晚间上日本餐厅、然后周末练习瑜伽。这是多元文化的现象。

多元化的现象最影响艺术界和媒体。现代人的艺术注重「独创性」(originality)。但是,后现代的艺术、建筑却是折衷的、综合性的,将各文化、风格、建构融合拼贴。例如,我们可能看见一个现代漫画角色,如Snoopy,穿上古代中国服装,在电视上为某货品做广告。

多元化的选择也不限于艺术和饮食,也表现在宗教、道德、思想上。后现代的人主张,众多的道德规范、政治议程、宗教信仰之中,没有谁比谁优胜,他们认为应该宽容所有宗教、道德观、文化。因此不但带来「无根」的感觉,也支持了「道德相对」和「所有宗教殊途同归」的理念。

 

7)历史无意义、无目的,人类无希望

上文已经提到,后现代人不但质疑科学知识,也不信任历史研究,历史学家在攒写历史时,都有个人偏见,所以没有肯定可信的历史知识。

此外,一向以来,人们认为历史有其意义,我们可以从中学到道德原则,或成功失败的道理,这道德模式可以帮助我们面对将来。陈述历史的意义叫做「超叙述」 ( metanarrative ,又称为后设叙述、元叙事)。既然历史学家都是有偏见之人,历史何来意义?所以,后现代人不相信历史中有可借镜之处,同时对将来也不具希望。

从前的人也相信历史有方向,有目标,例如基督徒相信耶稣会再来,神会审判世界。甚至共产主义也相信历史是一连串的「正、反、合」阶级斗争,最终是一个理想的共产社会。后现代人说﹕历史并没有方向、没有意义,它不过是一件事连接另一件事,每一个人也不过是「做一天和尚,敲一天钟」,历史不过是一大堆人天天敲钟,人类也没有希望!

 

 

批判后现代

1)并非一无可取

后现代质疑人的理智能力。对基督徒而言,这一点基本是可以接受的。的确,人可以凭理智去明白一些事情,或为人类作出一些贡献,但是人的理智有限,所以最后人还是需要回到上帝哪儿,按照祂的旨意行事。「你要专心仰赖耶和华,不可倚靠自己的聪明。 」(箴三5

既然认识科学并非万能,后现代人比较能接受宗教、信仰、灵界的可能性。虽然他们并不因此归信真神,但这是一个好开端。

后现代的一大特式是多元文化。对基督徒而言,若非涉及信仰和道德,多元化应该是有益无害,因它更可帮助人拆除文化界线,更有利传福音。所以,基督徒只需坚持圣经教导(信仰和道德),其他于之无抵触的事物,我们可以和他人和睦。

 

2)以偏概全、违反常理

因为近代很多新科学发现推翻了旧科学观念,所以,他们说﹕没有肯定知识,没有绝对真理。诚然,科学不等于真理,但我们却不必因为某些科学理论被发现为错误,而认为不可能有肯定知识,这不但是以偏概全,而且太悲观了。同样地,人可以有某程度上的肯定知识,但却不是全面性的。我们必须丢弃一切常理,才能同意世界上没有肯定知识和绝对真理。

至于文字,的确,当我们读一段文字,我们需要留意上下文,作者的时代背景等,有些字是会因时代背景而且有不同意义。但是,这是一个普通常理可以解决的问题,后现代哲学家因此而表示,文字根本没有意义,他们是过份夸张、以偏概全、违反常理了。

举个例,如果一位后现代哲学家被狗咬着,所以疼痛和流血,他总不会说﹕「我们不能肯定知道狗是否能咬人,也不能肯定知道,被咬着的人会痛、会流血。」他也不会说﹕「这只不过是我自己的主观感受,不一定是客观事实。」我恐怕当他们大喊﹕「我被狗咬着,救命!救命!」他们不会说﹕这句话完全视乎你怎样解释,没有人清楚知道什么是「狗」、「狗」这个字没有意义、怎样叫做「咬」、「被狗咬」这观念太笼统,根本没有意义。当他的伤口愈合之后,他也不会说﹕「狗咬我的『历史』不可信,因为记载这事件的人可能有偏见。」

 

3)终于引至虚无主义

虽然有哲学家认为,后现代和虚无主义有不同。事实上,我们难以否认,上边所形的后现代思想,不过是「虚无主义」的另一个面目。虚无主义认为,一切都不真实,都「没有」;后现代主义者说﹕没有肯定知识、没有绝对真理、人不必有世界观、文字也没有意义,这岂不是等于说﹕一切都是「虚无」?

虚无主义彻底拒绝一切权威,道德,社会习惯的行为。他们通过极端的相对主义或怀疑主义,拒绝一切既定的的信念,虚无主义者认为那些对于权力的掌控都是无效的,并应被对抗。后现代主义亦相信,所谓真理、知识、甚至科学,都不过是权威所控制的,是不可信的。那么,二者有什么分别?

所以后现代人活在绝望之中,他们认为﹕人生没有意义,历史无目的。正如虚无主义,这样的心态对人无益。

 

4)逻辑矛盾,以子之矛,可攻子之盾

事实上,后现代思想在逻辑上是有漏洞的,甚至是可笑的。我们可「以其人之道,还自其人之身」。

如果文字本身是没有意义的,那么,他们的写作岂不是一样没有意义?他们所发表的言论,难道就不是一样可以随我们的意愿去解释?

如果我们的思想都不可靠、我们对现实的认识都是自己凭主观拼构而得,那么,我们凭什么去认识这是主观、错觉?我们怎能肯定后现代的思想才正确?这是一个循环逻辑。此外,我们又怎样去为人「解构」?

这岂不是圣经所讲的「瞎子领路」(太十五14)?的确,这正是后现代人的问题。

 

 

后现代和基督徒

所以基督徒需要明白后现代不是为了学术好奇,是为了要知道后现代对教会的影响,怎样在这样的心态中保持信仰纯正、思想正确,而且还能对后现代人传福音。

1)需要改变护教和传福音的策略

后现代人的确比现代人更接近基督教信仰。他们觉得历史没有目的、人类没有希望,所以他们的心态是无根、失落、颓废,应该叫基督徒对他们更同情,更愿意向他们传福音,向他们见证自己在基督里找到心灵的归宿。我们首先要以口传扬,「要心里尊主基督为圣,有人问你们心中盼望的缘由,就要常作准备,以温柔敬畏的心回答各人。」(彼前三15) ,还需要实际行动。因为后现代人已经对一切失去信心,所以,最有效的不是一套辩词,却是在实际生活上见证一个有盼望的人生。

2)仍需留意

虽然在某程度上,后现代思想可能对基督徒传福音有利,但是这些「利益」却不是纯粹的,信徒仍需要留意。

例如,「科学万能」的信念被动摇,他们不再坚持「科学和宗教冲突」,也不坚持「唯物主义」,所以,后现代主义者也不再排斥宗教信仰,但后现代的「宗教」其实是新纪元,他们热衷于寻求神秘的主观经验,渴慕追求「灵性生活」。今天我们常听见有人自称﹕「我不是religious的,我是spiritual的」正是这个意思。

后现代主张没有绝对道德。这一点基督徒不敢苟同。 「道德」的意思是什么?就是﹕「对和错」的概念。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基督徒怎样决定呢?神的话「是我脚前的灯、是我路上的光。 」(诗一一九105)基督徒要小心不被世俗的思想影响,更要世上做光做盐。基督徒可以向人见证,只有圣经真理才不受时代和思想的影响,放诸四海而皆准。

3)对神学和释经方面的影响

另一方面,基督徒也需要谨慎,上述的后现代特征,也已经对教会有不良影响。

提倡文字无意义的哲学家也认为,「神」一字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它并不能表达真正的意义,所以谈论神是没有意义的事情。这样的见解,可称新颖的无神论。 (请见「各种上帝观」一文)

文字游戏也影响了教会内的释经概念。后现代认为没有所谓「正确」解释,这是为了增加思想自由,选择那个解释,全由他自己决定。于是由传统的「作者原意」演变为「读者会意」。从前神学家认为圣经是神的默示,他们使用各种办法、工具,去获得上帝的信息;但现在新趋势不是研究文本,而是探索经文和读经者的互动,人读经之后,有什么感动,那就是经文的意义。

事实上,后现代人常常使用自己的世界观为据点,以解释圣经。例如,同情共产主义的基督徒,在教会中提倡「解放神学」( Liberation Theology ),解放神学家把圣经看成贫富之争,而上帝总是站在受迫害的贫困人一边;「黑色神学」 ( Black Theology )把这个争斗看为白种人和黑色人种之间的问题;女权神学( Feminine Theology )则以女人为被迫害者。 (请见「现代神学」一文)

==============================

顺便一提,在中国教会中,偶尔有人使用「后现代」一词,但却非指这个哲学派系,而是指一种现代人的心态,这心态主要是因受了存在主义和新纪元运动的影响而有,都是对昔日高举「科学、唯物、理性」的一种反弹。所以,今天一般人是主观的,常常高举个人的感受,也多少质疑绝对真理和绝对道德;而另一方面,他们也对灵异的事情感兴趣,至少他们开始相信在物质世界之外,还有灵界存在。所以,牧师、传道人、护教者、和一般基督徒都应该明白,这就是我们传福音对象的世界观。

 

 

结论

说来有趣,如果没有绝对真理,没有肯定知识,大家亦失去世界观(或不必有世界观),那又何必书写?何必发表言论?所以笔者建议,哲人学者们,以后来一个「闭口主义」( Shutupism ),免得写的是「满纸荒唐言」,读的人也读得「一把辛酸泪」,何苦来哉!

从科学万能、人本主义、存在主义、虚无主义,到后现代,一步一步,人丢弃神、抗拒祂,要自己独立、自己解决问题,结果最后却怀疑自己是否有力量解决问题、能否得到知识,于是承认自己找不到真理、干脆说没有真理。人已完全失落和颓废,承认人生再没有意义、历史没有目标。但耶稣说﹕「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借着我,没有人能到父那里去。 」(约十四6)又说﹕「我是世界的光。跟从我的,就不在黑暗里走,必要得着生命的光。 」(约八12)啊!这个世代何等需要祂!

 

 

 

参考书

Curtler , Hugh Mercer, Rediscovering Values: Coming to Terms with Postmodernism . Armonk, NY: WE Sharpe, 1997.

Grenz , Stanley J., A Primer on Postmodernism (Grand Rapids, MI: William B. Eerdmans Publishing Company, 1996)

Smith, Huston, Beyond the Post-Modern Mind . Wheaton IL: Quest Books, 1996.

Ward, Glenn, Postmodernism . Chicago, IL: NTC/Contemporary Publishing, 1997.

White, Heath, Postmodernism 101: A First Course for the Curious Christian , Grand Rapids, MI: BrazosPress , 2006. (大力推荐)

 

 

 

 

 

回《为真道争辩》主

回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