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简体  

《為真道爭辯》下冊

第三十章

儒家思想

張逸萍

 

 

孔子學說,或儒家思想,不但對中國人影響深遠,而且也影響著很多其他亞洲國家。孔子是中國古代的一位偉大的哲學家和道德教育者,學說被後來的君王所採納推崇,他也被奉為萬世師表、至聖先師。

儒家的主要代表人,除了孔子之外,還有孟子、荀子等;代表作有《論語》、《孟子》、《詩經》等。[1]

中國人,只要稍微受過教育,總不會對孔子儒家學說陌生,所以學說的內容想沒有需要詳細介紹,所以現在只從基督教角度討論。

 

 

普通恩典

儒家經典給人的第一個感覺是﹕注重倫理道德,所以讀論孟,時而給人讀箴言的感覺。中外學者都很喜歡說﹕聖經的最高道德準則是耶穌講的「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太七12),他們稱之為黃金律。他們也表示,《論語.顏淵》﹕「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非常接近的教導,他們稱之為銀子律,因為它似乎是黃金律的反面表達方式。

孔子代表性的教導之一是「五常」——仁、義、禮、智、信——是一些最基本的、放諸海而皆準的美德。舉個例,很多人都同意,「仁」和聖經的「愛」很相似。《論語.顏淵》﹕「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孔子講的仁就是博愛。《論語.雍也》﹕「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意思就是,自己想要得到的,讓別人也能得到;將心比己,推己及人。可見儒家的仁就是善待別人,和聖經的「愛人如己」(太十九19)很接近。

儒家還有一個同樣重要的教導﹕「五倫」——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指出一些基本人際關係,給社會一些基本的秩序。《孟子.滕文公上》:「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簡單說來,無論人站在什麼角色,就有他應該盡的本份,然後社會人際關係才能和諧。很多人也觀察到,聖經裏面也有相似的人際關係教導,例﹕官長和他人(羅十三3)、父子(弗六1-4)、夫婦(弗五21-31)。

儒家還有很多其他政治和社會方面的理想。例如《禮記.禮運》「大同社會」的理想,是天下人都公義、講信用、保持和睦、沒有盜竊、人人盡力、人人親愛自己的家人、然後親愛眾人、男女都有家可歸、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人養護,於是社會安定。這豈不是古今中外所有社會、所有政治家和哲學家的理想?

儒家還談到各方面的人生智慧。例如﹕《論語.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論語.魏靈公》﹕「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尚書.大禹謨》:「滿招損,謙受益」、《論語.里仁》﹕「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論語.學而》﹕「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都是很合聖經、又合常理的觀念。

所以,學者們都同意,中國人的傳統道德和家庭觀念與聖經很接近。我們可以總論說,儒家得著了上帝所賜的「普通恩典」(common grace)。從道德角度來講,普通恩典的意思就是﹕上帝給人一種分辨善惡是非的本能,良心也。聖經說﹕「這是顯出律法的功用刻在他們心裏,他們是非之心同作見證,並且他們的思念互相較量,或以為是,或以為非。」(羅二15)同樣地,我們也看見各文化中有某程度的道德觀念、人際關係的準則、對家庭婚姻的約制,免得人人互相吞吃,天下大亂,生靈塗碳。但在這方面,中國人似乎得天獨厚。上帝賜我們這樣優良的傳統,我們應該感謝祂。

 

 

普通啟示

儒家認為,禮儀乃是維繫人與人、甚至人與其他層面的辦法,所以儒家重視三祭:祭天、祭祖先、祭聖賢。後來,祭天成為君王的專利。事實上,「儒」從前就是國家所設立,專門負責祭祀的人士。[2]  儒家所祭的「天」是什麼呢?

儒家的天,是一個掌管人類命運的力量,《孟子.告子下》﹕「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天也是一個叫宇宙萬物運行不息、默默無聲的自然律,《論語.陽貨》﹕「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3];它更是一個罰惡賞善的更高層面,《增廣賢文》﹕「人有善願,天必佑之。……天眼恢恢,疏而不漏。……順天者存,逆天者亡。」《論語.八俏》﹕「獲罪於天,無所祷也。」

事實上,學者們對「天」的意義,沒有統一的見解。但無論如何,我們可以說,是上帝賦予人類的本能,讓人在心底深處,知道神存在,知道冥冥中有一個主宰。神學家稱之為「普通啟示」(general revelation),就是聖經所講的﹕「 神的事情,人所能知道的,原顯明在人心裏,因為 神已經給他們顯明。自從造天地以來, 神的永能和 神性是明明可知的,雖是眼不能見,但藉著所造之物就可以曉得,叫人無可推諉。」(羅一19-20

 

 

仍有不足

儒家雖然得著普通啟示和普通恩典,但因沒有特別啟示(聖經),所以不認識真神、不明白救恩、人亦不能因此得救。不但如此,儒家思想仍有很多不合聖經之處。例如﹕      

1。人性本善

《三字經》﹕「人之初,性本善。……苟不教,性乃遷。」意思就是說,人生而良善,如果不及早接受良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會隨著環境影響而改變。但是聖經說﹕因為亞當犯罪,我們都成為罪人(羅五12-19;詩五十一5),所以我們需要重生得救,得著新生命,才能行善。

2。靠自己行善

既然相信人性本善,所以也相信人可以靠自己的力量行善。《論語.顏淵》﹕「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意思就是﹕仁就在你自己的身心上,並不是靠外来的。但聖經說﹕「立志為善由得我,只是行出來由不得我。」(羅七18

3。注重外表

儒家有很多禮儀,表達人與人之間應有的關係。例如,父母死,需要居喪三年,而且還要「斬衰苴杖,居倚廬,食粥,寢苫枕塊,所以為至痛飾也。」(《禮記.三年問》)可見儒家很注重外表功夫,以至不明白最重要的是人的內心,結果後世有雇人代為哭喪的陋習。聖經說﹕「你要保守你心,勝過保守一切,因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發出。」(箴四23

4。祭祖問題

孔子著重孝道,無可非議,卻推動了中國人祭祖的風俗。但聖經告訴我們,人死後不能再和活人來往(參﹕拉撒路和財主的故事〔路十六19-31〕),聖經還告訴我們不可敬拜其他人(太四10,徒十25-26),甚至不可拜天使(啟十九10-11)。祭祖表面上只似乎只是為了「慎終追遠」,但因相信人死後變鬼,進而拜鬼魂,求福避禍,最終流於交鬼邪術。

5。原始冥想

儒家也有一套修煉的方法,不像佛家和道家,它比較入世,他們將正常生活、道德修養和煉功融合在一起。至於修煉方面,以守靜、心齋、坐忘為代表。通過意念專一、呼吸細久、神氣合一、進入純清境界。他們沒有一套精心制作的冥想辦法,不如印度教或新紀元運動,也許可以說是相當原始的靜坐。[4]

 

 

儒家?儒教?

儒家是否宗教,向來有爭論。筆者認為首要原因是「宗教」一詞並無統一定義,所以大家按著個人見解和喜好去決定。

從上邊的討論可見,孔子學說的內容主要是哲學、道德、禮儀,至於宗教方面,非常原始,非常簡單。《論語.先進》﹕「未知生,焉知死?」《論語.雍也》﹕「敬鬼神而遠之」,可見孔子比較像一個不可知論者。儒家觀念中的「天」也不是一個扎實的觀念,比較像哲學名詞,多於宗教觀念。

所以筆者認為,儒家應該算是哲學。最可惜的是,後來儒釋道合拼,演變成一大堆偶像和迷信,孔子也被封神、被跪拜,所以被稱儒教或孔教。與其爭論儒家是否宗教,不如努力向自己的同胞傳福音,幫助他們從迷信和偶像中釋放出來。



[1] 田小飛,《知道點中國哲學》(二十一世紀出版社,2006),頁48[2] 同上,頁105[3] 見「先秦儒家文献中的”——兼论蒙文通先生对这一问题的思考(1)」(https://www.douban.com/note/576548985/?_i=9310275qLo3Zhi )的解釋。[4] 田小飛,《知道點中國哲學》,頁106-07

 

 

 

 

 

回《為真道爭辯》主頁

回主頁